close

看了《致富心態》十遍悟出的,7 個「投資致富」的反直覺真相,想在股市賺到錢必看

看了《致富心態》十遍悟出的,7 個「投資致富」的反直覺真相,想在股市賺到錢必看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wDUsvD2kY

Transcript:
(00:00) 今天我要分享一本 我心目中在投資理財領域 前三名的書: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中文翻成《致富心態》 但我覺得翻成「心態」 不太精確 我認為還是直接翻成 《金錢心理學》會比較好 因為這本書裡面 除了 mindset 以外 講得更多的 真的就是金錢 在我們人類的心理層面 所扮演的角色 以及心理狀態和情緒 是如何在投資領域 扮演了決定性的因素的 會說這本書 是我的理財類前三名 其實有點保守 因為其他兩名從缺 我深深地認為 百分之 90 以上的人 只要你把這本書讀懂 讀通了 那你這輩子在理財領域 甚至整個人生 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了 達到財富自由 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今天這集節目 是我看了這本書 10 遍之後 不誇張 超過 10 遍 加上我過去二十年的投資經驗 反覆咀嚼消化之後 所整理出來的 我會讓我女兒長大後 反覆觀看的
(01:02) 人生終極理財心法 和投資策略 因為我講得超詳細的 所以會分成上下兩集 這一集分享的是我 過去在股市的慘痛經驗和學習 以及我歸納這本書的內容 整理出來的 7 個 投資致富的真相 下集我將會用 演化心理學的角度 來解釋為什麼 能用投資來致富的人 少之又少 以及我們要做些 什麼樣的修練 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才能成為那少於百分之十 能夠在股市上 長期賺錢的贏家 嗨大家! 歡迎回到我的頻道 如果你是新朋友 我叫做修修 這個頻道我會跟大家分享 科學的方法與工具 來幫助大家工作更有效率 身心更健康 其實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前 我就在 Tim Ferriss 訪問作者 Morgan Housel 那集 Podcast 知道這本書的內容了 那也是一集 極少數我聽過好幾遍的節目 就是那時候我完全改變了 「買房子」這件事情的看法 Morgan Housel 在節目中 強調一件事情 我們千萬不要活在 excel 試算表中
(02:05) 很多理財或投資的策略 在試算表上面看起來 不是最合理的 但是對某個人 在心理層面來說 卻是最好的 他說他做過的一件 外人很難理解的事情 就是他和老婆 在房貸利率極低的時候 用 100% 的現金來買房 任何的財務顧問 都會跟你說這樣太傻了 有這麼低的利率 房貸幹嘛不借 把這些錢拿來投入股市 買最保守的 ETF 都能夠賺到錢 但 Morgan Housel 說 他們很清楚自己的目標 不是在帳面上面是理性的 而是在心理層面上是合理的 他說這是他們做過 最糟的理財決策 但卻是他們所做過 最好的金錢決策 我把這個他在書中 最後講到的故事 拿到最前面來破題 就是要想請你先把作者 一再提到的一件事放在心上: 一個人有沒有錢 更常取決於那個人的心理狀態 而不是理財知識和技能 所以這本書的書名 才會叫做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03:07) 準備好了嗎? 那我們就開始囉 要談投資這件事情 當然要秀一下自己的對帳單啊! 於是我把進聯發科的時候 在永豐銀行開的證券戶 從 2010 年到現在 所有的交易拉出來 交易總價金是 143,079,873 元 淨賺了 4,262,983 總共有 996 筆交易 手續費花了 203,879 交易稅是 162,307 這金額和交易量都不算太大 應該蠻符合 我這個年紀的交易軌跡 總歸一句 四個字: 「白忙一場」 你可能會覺得 哇!淨賺 400 萬耶 好像還不錯 但是如果以本金 1000 萬 時間 10 年來看 我的年化報酬率 只有可憐的 3.4% 沒錯 我從聯發科離職的那一年 存款和證券等 可以快速變現的流動資產 總價值曾經超過一千萬
(04:11) 如果我在 2013 年 1 月 1 日 先丟 300 萬去買 0050 接下來一個月丟 5 萬 股利繼續丟進去再投資 10 年過後 我的投入本金 是 300+10x12x5萬=900萬 2023 年的 1 月 1 日 這 900 萬會變成 一千八百五十萬 這年化報酬率 其實也是很多人 看不起的 7.5% 而已 但是把時間複利的效應考慮進去 10 年後的結果 會是如此的不同 那我把錢拿去幹嘛了? 除了生活費 和拿來買攝影器材以外 我大多是很自以為厲害的 在股市裡面殺進殺出 一開始覺得股票賺太慢 還玩了好一陣子權證 我買賣權證的高峰 就是在我騎車環遊世界那兩年 那時候是邊騎車邊操盤 只要一停下來 就是右手啃香蕉 左手滑手機 印象最深刻的是 2013 年 8 月 在絲路上騎車的時候 我那時候操作一隻 大立光(原口誤)的認購權證 11/4 那一天 我記得超級清楚 我預計要從張掖市
(05:15) 騎車到七彩丹霞的青年旅社 早上一起來 看這個看盤軟體 哇!拉了好大一根 我超興奮的 所以雖然是 40 公里的緩上坡 但我還是像 開了 turbo 一樣往前衝 中午前就到了青年旅舍 連行李都還沒有收好 我就把手機連上 wifi 把庫存全部出掉 短短兩個月 我用 177 萬賺了 110 萬 那天去逛七彩丹霞 一路上都笑得超開心 你看這張照片 但是出來賭 遲早要還的 我回台灣之後開始買認售 前後買了大立光 鴻海 陽明等等 狂吃龜苓膏 最大的一碗龜苓膏 是 2016 年 1 月的 聯電認售權證 價值 50 萬台幣 就在那時候 我發誓這輩子 不要再碰權證了 這真的是賭博啊 但是我想賺快錢的心態 還是沒有改變 NFT 加密貨幣的坑 我一個都沒躲過 回過神來 我才發現 不但之前賺的錢敗光了 甚至還負債 於是我這幾年靜下心來
(06:18) 除了看很多書以外 還上了三次林明樟老師的 超級數字力課程 才真正地把正確的 投資觀念給建立起來 講這麼多過去的慘痛經驗 就是要跟大家強調 這本書的厲害之處 一心一意想要賺到大錢 讓家人過上好生活的我 讀過的投資理財的書 沒有一百本 一定也超過 50 本 但是我可以用我這 20 年的 老韭菜經驗背書 這本書對於 90% 的人來說 是你唯一需要的一本理財書 接下來就是我從 這本書的 20 堂課中 濃縮提煉出來的 7 個投資致富的真相 這些真相 很多是違反直覺的 你乍看之下 或許會不置可否 甚至相當不認同 我想邀請你 先把之前學到的東西 和過去的經驗先放下來 在腦中騰出一些空間 把這些訊息先裝進去 不一定要全盤接受 你可以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在股市上來驗證 再決定要不要相信 投資這門技術是極少數
(07:23) 不用專業能力就能成功的 作者開宗明義 在書的一開始就講到: 「善於理財」和「有多聰明」 幾乎毫無關係 不過卻和「行為處事」大有關係 行為難以教化 即使是聰明絕頂的天才也是如此 書中講到的加油站員工的故事 是作者每次上節目都會講到的 他叫做 Ronald Read 只有高中畢業 先在一間加油站 修車長達 25 年 然後在百貨公司打掃了 17 年 他在 38 歲的時候 花了一萬兩千美金 買了一間兩房的房子 50 歲的時候太太過世 他就獨自在那間房子度過一生 2014 年 Read 過世 享年 92 歲 也在那一年 他馬上成為國際上的知名人物 因為那年美國 總共有兩百八十萬人死亡 只有四千人的淨資產 超過八百萬美金 而他就是其中一個 他把兩百萬留給幾名繼子和朋友 其他全部捐出去 成了家喻戶曉的慈善家 他的朋友都覺得很奇怪 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08:27) 其實他就是省吃儉用 開一台二手的 Yaris 然後把賺的少少的錢 拿去買 P&G JP Morgan GE 等等藍籌股 就這樣 沒了 作者舉了另一位 和 Ronald Read 生活在光譜另一端的 Richard Fuscone 的故事 他是哈佛 MBA 畢業 美林證券的高階經理人 他 40 歲就退休了 過著奢華的生活 結果 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 他的豪宅還來不及賣掉 就宣告破產了 這兩個人的學經歷 是在光譜的兩端 而在金錢的下場 同樣也是在兩端 你不覺得很神奇嗎? 你可以想想 在其他的產業 一個人要是沒有大學學歷 沒有受過訓練 也沒有專業背景 也沒有正式經驗 還沒有人脈關係 有可能會遠遠贏過 另一個擁有最好教育 和最好培訓 和最廣泛人脈關係的人嗎? 作者說他想不出來 我想了一下 或許有些藝術家 或創作者有機會吧 但是那都是鳳毛麟角的天才 但是在投資界 只要你的「行為」
(09:29) 能夠克服人性 不用懂財報 只要懂一些國中數學 你就可以成功 甚至能夠遠遠勝過那些 高學歷的知識份子 聽起來是不是很令人振奮啊? 在股市上賺到錢的人 大部分都是因為運氣好 有些人看到這句話 可能會很不服氣地說 或許對別人來說是吧 但我絕對不是運氣好 我可是新店巴菲特耶! 年化報酬率 25% 起跳的啦! 那我就會這樣回答 好好好 你說的對 那十年的對帳單拿出來 沒有啦 開玩笑 我相信絕對有專職的 投資者的績效 是可以每年都擊敗大盤的 但那絕對不是你和我 給你看一個數據 S&P Global 今年發布的 SPIVA 報告指出 即使在閉著眼睛 買 AI 都能賺錢的 2023 年 還是有 60% 的主動型基金 績效輸給 S&P 500 指數 而過去 23 年 平均有 64% 的 主動型基金是輸給大盤的 有些年敗給大盤的基金 竟然還高達八成 這些基金公司 可是擁有數十位 甚至上百位絕頂聰明的分析師
(10:33) 和最先進的分析軟體 以及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資料喔 連他們的績效都慘成這樣 你有什麼自信 能夠「長期」打敗大盤? 作者曾經請教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bert Shiller 一個問題: 「關於投資 你會想知道哪些 我們無法參透的道理?」 他的回答是: 「運氣在投資成功的結果中 所扮演的確切作用」 這實在太有智慧了 我們永遠都沒辦法知道 在創業或者投資 這種運氣扮演主要因素的事情 成功到底是不是因為運氣好 失敗到底是不是就剛好注衰 連巴菲特的導師 價值投資之父 Benjamin Graham 都承認 讓他賺最大一筆錢的投資 GEICO 保險 打破了幾乎所有 他在自己寫的暢銷書裡面 提倡的多元分散法則 他說:「一次出乎意料的好運 與一個非常精明的決定 我們有能力區分嗎?」 連大師都沒辦法確定 自己是不是運氣好 何況是我們呢? 所以我們能做到的 就是避免學習特例
(11:36) 盡量尋找已經被驗證過 能夠廣泛適用於 各種狀況的成功模式 這點我體會太深了 我之前的創業題目是建立一個 「腳踏車旅行」的個人品牌 然後跟政府以及旅行業者合作 共同招攬外國遊客 來台灣騎車 並且賺取帶團的利潤 這就是一個 還沒有成功案例的極端項目 雖然還真的快被我搞起來了 但是一個疫情 就直接把我打趴 而我現在在做的 以「知識型」內容建立個人品牌 再販售對我觀眾 有價值的數位產品或服務 這個 business model 在國外早就已經有 成千上萬的成功案例 所以我內心就相當地篤定 只要我持續下去 做起來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而在投資領域 就有一個能夠適用於 九成以上投資者的策略 這個容我留到最後 再跟大家介紹 美好的事物都要付出代價 好的投資也是 這點乍聽之下有點難懂 但卻是整本書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觀點 把這點想通了 大概整本書就通了 作者用買車來作比喻 如果你剛出社會
(12:39) 想要買台車代步 你可能會有三種選擇 第一:買一台 一百萬的新車 第二:省點錢買一台 五十萬的二手車 第三:直接把新車偷走 應該 99% 的人 都不會選擇第三種 因為我們知道 所有的東西都有價格 越美好的東西價格越高 不想付這個價格 而直接想把東西拿走 叫做偷竊 一開始運氣好 可能讓你得逞個一兩次 但這個社會 遲早會讓你付出代價 這個道理幾乎人人都懂 但是放到投資上 就沒有那麼直覺了 真相是 你只要進到 投資理財這個領域 想要從中賺錢 就一定得先付出一個代價 那就是你的精神狀況 如果你是比較保守的長期投資者 平常的時候 你可能可以高枕無憂 但是一遇到股市崩盤 除了帳面上的淨值 直接打七折以外 你一定還會感受到恐懼 懷疑 甚至後悔等等負面情緒 所以股市的「波動性」 帶來的虧損 以及你在股市下行的時候 感受到的「負面情緒」 這兩種就是你一定要付出的代價 但是付了就沒事了
(13:44) 只要時間一拉長 你就可以享受到 長期投資帶來的甜美果實 而你也會對這些波動越來越習慣 雖然帳面淨值還是會上上下下的 但是你的心情 會越來越像冬天的湖面一樣平靜 這種人就像是第一種 花大錢買新車的人 他們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一個好的投資成效也是 但是很多投資人 會像第三種人一樣 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 以為可以不付代價 就能夠在投資市場上賺到錢 但諷刺的是 這些人最後會付出雙倍的代價 他們會上很多老師的課 學習各種基本面 甚至技術分析 分析個股的財報 判斷產業的榮枯 以及總體經濟的位置 他們的目的就是 不想付「波動性」帶來的虧損 覺得在自己準確的判斷下 絕對能夠低買高賣 打敗大盤 賺取超額的利潤 換句話說 這些人以為自己 可以比華爾街 60% 以上的 基金經理人還厲害 你聽出這個想法的荒謬之處了嗎? 這些「自作聰明」的人
(14:47) 他們每天要做幾十次的反射動作 就是不斷拿手機出來開看盤軟體 心情也隨著這幾十檔 個股變紅變綠 而上上下下 就好像這張經典的散戶圖一樣 他們常常躲不過突然的下殺 也總是錯過大反彈 下場就是波動性帶來的虧損 以及這個過程中 產生的負面情緒 都是第一種人的好幾倍 所以作者強調 一定要把波動性帶來的虧損 視為進入投資市場的手續費 而不是罰款 這種心態能夠讓我們 堅持夠長的時間 來享受複利帶來的豐富回報 你可能會不服氣 覺得自己藝高人膽大 抓波段都抓得很準 怎麼可能會輸給 那些無腦的存股族? 那下一個書中點出來的真相 或許可以說服你 第四:尾巴驅動一切 讓你大賺的股票 和交易日都很稀少 作者說 任何一件巨大 有利可圖 知名度高 或者有影響力的事情 都是所謂的尾部事件
(15:51) 所導致的結果 就跟創投業一樣 一間 VC 可能會投 上百間新創公司 其中大部分 都做不起來(原口誤)也沒關係 只要其中幾間有中 就可以賺大錢了 同樣的模式 也發生在科技大廠 Jeff Bezos 在他主導的 fire phone 失敗之後 公開表示 如果你覺得 這個算是重大失敗的話 那 amazon 此刻 正在醞釀更大的失敗 有的甚至會讓 Fire Phone 的失敗 看起來微不足道 這些科技大廠 就是這樣不斷地嘗試 然後不斷失敗 上百個計畫中 只要有一兩個中了 就可以撐起一個科技帝國 事實上 amazon 最大隻的 金雞母之一 AWS 就是從一個奇怪的 side project 做起來的 20 年前根本沒有人會覺得 一間網路書店 搞這種基礎網路服務 會有什麼好下場啊 Netflix 的執行長 Reed Hasting 也曾經公開講到 他們的命中率太高了 這不是一件好事情 團隊需要做更多的冒險 做更多嘗試 因為這些大公司知道 要打造出 所謂的「尾部產品」
(16:54) 就一定要撐得更久 並且做夠多的嘗試 之前介紹 《執行長日記》的那集節目 也有講到類似的概念 轉換到投資領域 如果你想要賺大錢 一定要掌握兩點: 投資涵蓋的範圍 要越多元越好 而且待在市場的時間要夠長 尤其是第二點 是所有投資心法中 威力最強 最簡單 但是又最難做到的 我舉一個書中沒有的例子 美國銀行做了一個統計 從 1930 到現在 如果你錯過了 每十年表現最好的 10 天 也就是在 3650 天裡面 剛好錯過了 漲最多的那 10 天而已喔 那從 1930 年到 2020 年的 這 90 年間 你的投資報酬率 只有少得可憐的 28% 比放在銀行裡面還少 如果你從頭到尾 都待在市場裡面 猜猜看你的投資報酬率 會是多少? 答案是百分之 17715! 整整 177 倍啊! 文章裡講到 當市場出現暴跌的時候
(17:57) 大部分的人 都會恐慌性地拋售股票 但是 V 轉往往發生得 又快又猛 這些人想要買回股票的時候 已經來不及了 2008 年的金融海嘯 2020 年的新冠肺炎 以及 2022 年的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都是如此 同樣的 這種對股市 造成重大影響的黑天鵝 也是無法用任何技術分析預測的 該吃下去的大黑K棒 一根也躲不掉 所以美國銀行建議投資者 不要去預測市場 最好的策略還是: 一股不賣 奇蹟自來 這八字箴言 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第五:金錢帶給你的最高紅利 就是掌控時間 作者強調: 金錢最大的內在價值 就是賦予你掌控時間的能力 我認為這點值得一講再講 因為這就是財務自由的真諦 最有價值的財富 是你可以每天 一早醒來的時候講: 「今天我可以做 任何我想做的事」 已故的密西根大學 社會心理學家 Angus Campbell 曾經做過有關幸福感的研究
(19:00) 他的結論是 與任何客觀生活條件相比 能夠掌握自己生活 所帶來的強大感受 是預測幸福更可靠的指標 這個指標比你的薪水 你的房子大小 還有你名片上的 title 都還要可靠 幸福的真諦 就是能夠完全掌握你的生活方式 能夠在你想要的時間 跟你想要的人 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不想要做某件事情 你也可以很自由地說不 你可能會想 這不是廢話嗎? 但其實這沒有那麼好理解喔 因為第一 大多數的人 並沒有好好想清楚 自己的「自由生活」 長的是什麼樣子 很多人會說: 「自由就是 我想要去哪裡就去 買什麼就買」 那如果再繼續追問下去: 你要去哪裡? 為什麼要去? 一年去幾次? 去多久? 你要買什麼? 要花多少錢? 為什麼要買? 常常會一問三不知 第二 因為不知道自己的 「自由生活」要花多少錢 所以只好把時間 都拿來拼命賺錢 感覺怎麼賺都賺不夠 這些人不管銀行裡的數字有多高 他離財務自由
(20:03) 永遠都有一段永恆的距離 因為他們已經成為金錢的奴隸 不斷去追求更大 更好的物質商品 卻放棄更多掌握時間的權力 作者在書中舉了我最愛的 Derek Sivers 的故事當例子 Derek Sivers 說 有一次朋友 請他聊聊自己致富的故事 他說:我大學畢業後 在 Warner/Chappell Music 當圖書館員 年薪有兩萬美金 差不多是最低工資 但是我從不外出用餐 也不搭計程車 我的生活費 每個月大概一千塊美金 而我每個月賺一千八 做了兩年之後 總共存下一萬兩千塊美金 那年我二十二歲 有了一萬兩千塊美金之後 我就把工作(原口誤)辭掉 轉行當個全職音樂家 因為我知道自己每個月 大概可以有多少場演出 可以賺多少錢 而收入就可以負擔生活費 所以我就自由了 從此之後 沒有再找過第二份工作 故事講完了 他朋友追問: 欸那後來勒? 多講一點你後來創業 賣掉公司 大賺了兩千兩百萬美金的故事啊! 他回答說: 那件事情對我的生活
(21:06) 沒有太大影響 不就是銀行戶頭裡面 多了一些錢而已 真正的分水嶺 發生在我二十二歲的那一年 所以財富自由 跟你銀行裡 帳戶的數字關係不大 而是跟你的生活型態 和心態有關 如果這個數字 已經能讓你掌握 這輩子所有的時間 那你就財富自由了 Derek Sivers 在 22 歲那年財富自由 寺廟的法師們 在他們出家那天財富自由 而我在騎腳踏車 環遊世界的那兩年 是財富自由的 回來之後 推廣腳踏車旅行的那幾年 我也是財富自由的 去年底在和一個客戶 結束合作的之後到現在 即使我還在負債中 我依舊是財富自由的 第六:致富最重要的技能 存錢和謙虛 這一點是我認為 致富的真相裡面最重要 也是我最後才學到的一課 相信我 如果你真的看懂了 而且吸收進去了 那你離成為有錢人的那天 也不遠了 作者說: 收入超過一定門檻的人 可以分成三個族群: 會存錢的人
(22:07) 不覺得自己能夠存錢的人 以及不覺得自己需要存錢的人 他很苦口婆心地 說服後兩種人 是的 每個人都能存錢 而且都需要存錢 你猜我是哪一種人? 應該蠻好猜的吧 我就是第三種 開玩笑 我是放棄年薪四百萬的工作 騎腳踏車去環遊世界 兩年的男人耶! 對我來說 錢再賺就有啊 錢放在銀行裡面 就只是一些數字 要花掉才有意義啊! 所以我第一次 讀這本書的時候 我是幾乎把所有講到 存錢的內容 都隨便看過去就算了 第二次讀的時候還是一樣 全身的細胞 都在跟「存錢」 這兩個字唱反調 直到看了第三次 第四次 一直到做這支影片的當下 我才真的看懂了 是的 賺錢對我來說 可能不是什麼太難的事 我的風險承受度極高 喜歡冒險犯難 享受從無到有 打造出一個東西的過程 天生就是一塊創業的料 可能做了幾年之後 我的快樂事業做起來了 就能夠日進斗金 但如果我不把「存錢」
(23:10) 這個技能練起來 我永遠都不會變成富人 書中講了超多超會賺錢 但是花錢更快的投資專家 常春藤名校畢業的高階主管們 他們都是因為沒有練就 「存錢」這個技能 導致自己身敗名裂 有的甚至落到 得結束自己生命的下場 我在閱讀這幾段的時候 內心一直很糾結 如果我天生就是 愛刺激 愛冒險 那怎麼辦呢? 作者在書中講的一句話 真的是讓我如夢初醒 中文版是這樣寫的: 致富和守財 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能 但我認為翻成這樣 意思已經跑掉了 原文是:getting money and keeping money are two different skills 賺錢跟存錢 是兩個不同的技能 是不是比較直接了當? (題外話 我建議有興趣的人 可以找英文版來看 比較能夠看懂 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賺錢甚至創業 需要的是積極 樂觀 冒險 有那種覺得 自己什麼都辦得到的霸氣 但是存錢以及投資 需要的是保守 悲觀 害怕下一刻就會一無所有 還要能夠謙虛地認為
(24:13) 目前擁有的很大一部分 是由於運氣好的關係 我之前在投資上 犯的最大錯誤 就是把我向前走 什麼都不怕的心態 用在投資以及理財上 權證 加密貨幣那些東西 風險越高的我越愛 再加上我個性急 沒耐心 賺得太慢的我根本看不上眼 又覺得我自己很厲害 一定可以靠我的聰明才智 加學習能力打敗大盤 賺取超額的利潤 結果下場就是這樣 都已經快 46 歲了 不但沒車沒房還負債 但好消息是 我的身心都很健康 又有個不離不棄的老婆在身邊 還有個每天都能給我力量的女兒 而且我這次真的學起來了 我終於獲得成為富人的 最後一塊拼圖了 第七:要賺到真正的財富 你需要真正的奇蹟——複利 而要讓這個奇蹟發生 你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第一:夠有耐心 第二:活得夠久 作者說: 巴菲特 845 億美元的淨資產中 有 815 億美元 是過了 65 歲生日才得到的
(25:17) 我們的大腦還沒有進化到 能夠理解複利的威力 所以即使最聰明的人 有時候也會誤判 2004 年比爾蓋茲 還批評 google 剛發布的 Gmail 他說他聽說 有人已經用掉免費容量的一半 也就是 1G 他覺得很奇怪 到底誰的 email 信箱 會用到這麼多儲存空間啊? 探討巴菲特成功學的 兩千本書中 沒有一本的書名是 《這個傢伙 已經持續投資七十五年》 因為這太簡單又難以理解 沒有人會往那邊想 但事實是 巴菲特的技能是投資沒錯 但他的祕訣是時間 作者有個說法超傳神的 他說有許多書 探討經濟週期 交易策略和產業對策等等 但最有威力 而且最重要的書 應該要取名為 《閉上嘴巴 等就對了》 書中只有一頁 上面畫著長期的經濟成長圖 講到這裡 我都想要訂做一個畫框 把這張圖掛在牆上 來時時提醒自己了 以上就是上集的內容 這真的是我跟這本書 相處了好幾個月
(26:20) 不斷反思過去 這 20 年發生的事情 嘔心瀝血整理出來的學習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果你對哪一段特別有感覺 歡迎分享在下方 和大家一起討論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 對你有幫助 推薦你訂閱我的電子報: 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都會分享 我在財務自由 身體自由 和心靈自由這條路上的 探索和學習 你很棒 放輕鬆 別太逼自己了 要記住 在股市上賺到錢 真的不需要在那邊 每天盯盤 殺進殺出 只要自己的心理狀態調整好了 錢就會越來越多的 我們下集節目見 掰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lv 的頭像
    tslv

    ❤ 愛分享 ❤ :: 隨意窩 Xuite日誌

    ts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