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海槽是東海大陸架的邊緣,位於日本和台灣之間,是因琉球海溝的岩石圈擴展而形成的弧後盆地,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沖繩海槽把釣魚臺列嶼從琉球群島分開。
火山故事_沖繩海槽擴張 台灣活火山確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uAwsoPCNw
龜山島在地體構造環境上是位於沖繩海槽和琉球火山島弧的交會點。 沖繩海槽位於亞洲大陸東緣,琉球島弧後方,為一狹長形的弧後盆地,也是琉球島弧弧後張裂作用在大陸岩石圈上所形成的弧後盆地;其分布範圍從台灣東北部的宜蘭平原(東經121.5°)到日本九州西南外海(東經130°)之間,在東經126°的宮古凹地附近,地形上有明顯的轉折,而將整個琉球海槽南段、中段和北段區分開來。 南沖繩海槽是西太平洋地區唯一在大陸邊緣上正開始初期張裂之弧後盆地,其與鄰近區域的構造單元均以帶狀排列,從南到北依序可分為琉球海溝、弧前盆地、琉球火山脊、Tokara海嶺脊、沖繩海槽及東海大陸棚。其中沿著Tokara海嶺脊有許多的火山島和海底火山,可能代表今日的島弧火山前緣。 沖繩海槽內的海水深度從北段的500公尺逐漸變深至南段的2,300公尺,最北段及最南段的海底地形很平坦,但在中段則較崎嶇。此外,中段和南段有狹窄的雁形地塹發育,方向從中段的東北-西南走向,到南段轉變為東北東-西南西走向,而在這些地塹中常有火山體的侵入或噴發形成高地。 沖繩海槽的發育與主要斷層及構造區的分布有明顯的關係,海槽的寬度也隨弧後盆地發育的情形而改變,因而有以等深線1,000公尺為邊界,劃分為中央沖繩海槽,其寬度約為130公里;而整個沖繩海槽在北段則以Tokara海嶺脊到東海大陸棚邊之斷層崖為邊界,寬度約為200~250公里。沖繩海槽內部的岩層主要為老於始新世之大陸基盤,上覆厚約1公里的晚中新世至現今之沉積層,兩者皆已受到不同時期的正斷層截切。 沖繩海槽的張裂作用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距今約1,000至600萬年之間,主要發生在沖繩海槽的中、北段。第二次的張裂開始在距今約200萬年前,一直持續至今,主要發生在沖繩海槽的南段,現今的宜蘭盆地就是在這一期所形成的。在兩次的張裂活動之間,有四百萬年的空檔,可能是因台灣北部的造山活動消減了地殼張裂活動的動力,而第二次張裂活動的開始,則可能是因為台灣北部造山運動的衰退,使地殼再度呈現拉張狀態,而促使沖繩海槽的再度張裂。 沖繩海槽的張裂活動,同時也引發了旺盛的海底火山。1996年,我國與法國合作進行「台灣活動碰撞」的研究,發現龜山島東方約50到100公里的海域內,最少分布有六、七十座的海底火山,座落於1,300公尺至2,000公尺深的海床上,而龜山島是唯一出露於海平面之上的一座火山。這些海底火山,大的底部寬約兩、三公里,高約三、四百公尺,火山頂上普遍都蘊藏著豐富的熱泉和噴氣,有些噴泉可向上達三、四百公尺高,形成所謂的「黑煙囪」,和全世界深海中洋脊擴張中心附近的景象相似,顯示此地區的地殼底下還有活躍的岩漿活動。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