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茲卡巨圖 (Nazca Plain)

秘魯首都的南方,距離太平洋大約五十公里的普爾柏台地上,有座寸不生的平原,叫作納茲卡 (Nazca Plain)。

    這裡曾經是納茲卡印第安人的家園,曾發展出十分重要的文化。但在十五世紀時被印加文化吸收;後又被西班牙人入侵。這個文化已消失不見。雖然在今天於納茲卡河畔今天仍殘存六個尖塔的廟宇,但可惜這一類的線索所餘無機。

    一九二六年,秘魯的考古學家到此考察,那時他們仍不知道這裡是後來令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納茲卡巨圖。後來一天,二位小組成員在山上散步時,才發現這不解的巨圖其觀。

    這個小組經過多方調查,發現這些線條是在清除地面上的石塊之後,挖出大約十公分深的壕溝,露出底下淺黃色的土壤而造成的。泥土的在裸露於空氣下之後,日久逐漸與周圍的地表一樣成為紫褐色;只有在高處往下看才可看到。由於只有在三百公多尺的高空才能看到其全貌因而很多人會想是古時於秘魯出現的外星人用作太空船的起降之用。簡單來說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宇宙機場。

雖然圖形至少存在了一千五百年之久,在正常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保存至今,但有賴當地乾燥的氣候,所以才能保存至今。但到底古時的納茲卡人是為了什麼而造這些巨圖?調查人員只能肯定這並不是為了藝術,因為這巨大的圖案只有在高空才能看到,而當時並沒有人能在空中觀賞。

    現時這些巨圖的用意仍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包括太空船導航說、宗教朝聖路線說、印加帝國的道路說、太空船跑道說、大建築廢墟以及天體觀察說。而比較有力的是天體的觀察。因為科學家已發現巨圖中有與太陽、星座出的方向一致的線條。以及可能代表某一些星座的圖案。但只能於高空才能看到全貌,而以古時的科技又不能於高空觀看,那又有什麼用?這依然是最大的疑問。

祕魯納茲卡

 
 

祕魯首都南方的普爾柏台地上,有座吋草不生的平原,叫做納茲卡。一九二六年,祕魯的考古學家到此考察,發現這個令人不解的巨圖,然而這些圖形至少保存了一千五百年之久。至於當時的納茲卡人為什麼要造這些巨圖?到目前為止只能肯定不是為了藝術。

高原上的巨大線條

  秘魯南部的納茲卡「Nazca」高原是一個荒涼乾燥、土壤貧瘠、五穀不生的地方。
自古至今,這一帶的人煙一直非常稀少,將來也不會有大量人口移居這裡。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月球的表面,看起來也沒納茲卡高原荒蕪。

  可是,如果你是一位藝術家,而你想創造一幅規模宏大、氣象萬千的作品,荒涼的納茲卡高原倒是一個理想的地點。它那廣達200平方英里的遼闊台地,保證你的作品不會被沙漠風暴刮走,也不會被飛沙覆蓋。

  高原上有時當然會刮起大風,但由於某種物理作用,這兒的風卻沒有平地上那麼強勁,遍佈大草原的小圓石,將太陽的光熱吸收和保留,散發出溫暖的空氣,在空中形成一個具有保護作用的「力場」(force—field)。
  此外,這兒的土壤含有足夠的石膏,可以將小石子「黏貼」在地面下,而這種黏貼劑每天清晨受到露水滋潤,會永遠保持效力。因此,藝術家把圖畫繪在這兒的地面後,它永遠都不會消褪。這一地區難得下雨;事實上,十年間總共下過不到半個鐘頭的毛毛雨。毫無疑問,納茲卡高原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專家們檢視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並且對這兒出土的各種有機物質進行碳-14測量,結果證實,納茲卡遺跡年代十分古老。他們推測的年代,從公元前350年到公元600年不等。
  至於這些線條本身的年代,專家不做任何推測,因為這些線條跟週遭的石頭一樣,本質上都是無法鑒定年代的。我們只敢這麼說:年代最近的線條也至少有1400年歷史。但在理論上,這些線條可能比我們推測的更為古老。原因很簡單:我們據以推斷這些日期的文物,也許是後來的人攜帶到納茲卡高原的。
  大部分線條和圖形分佈在秘魯南部一塊完整的地域上,北邊毗鄰英吉尼奧河(Rio Ingenio),南邊以納茲卡河(Rio Nazca)為界。泛美公路從北端進入,斜斜穿越這個四方形的黃褐色沙漠,綿延46公里。

方位圖
http://xs300.xs.to/xs300/06194/carter7616-2006051201.JPG

就在這塊土地上,散佈著數以百計形狀各異的圖形。有些描繪各種飛禽走獸(總共有18種不同的鳥類),但更多的是幾何圖形,包括不等邊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和直線。從空中鳥瞰,這些幾何圖形——在現代人看來——如同幾十條縱橫交錯的飛機跑道,彷彿有一位妄想自大狂的土木工程師,受命在這兒興建一座奇異怪誕的機場似的。"
  這就難怪,有些人會把納茲卡線條看成外星人登陸的機場跑道——畢竟,直到20世紀初人類才學會飛行。這種想法當然很有趣,可惜禁不起邏輯的驗證。我們很難理解,擁有先進科技,能夠穿越數百光年距離的太空從事星際旅行的外星人,為什麼需要一座機場,供他們的太空船降落。難道,他們所掌握的科技還不足以讓他們搭乘的「飛碟」垂直降落嗎?

鳥瞰圖
http://xs300.xs.to/xs300/06194/carter7616-2006051202.JPG

經過仔細檢視,我們可以斷定,納茲卡線條根本不曾被「飛碟」或其他飛行器當作起降跑道使用過——儘管從空中鳥瞰,有些線條看起來確實很像機場跑道。從地面觀看,這些線條只不過是地上磨出的一道道痕跡;顯然,有人將覆蓋在沙漠上、數以千噸計的黑色火山礫刮掉,讓底層的淡黃色沙土顯露出來。以這種方法刮成的溝痕,全都只有數英吋深,而地基非常鬆軟,不足以承受飛行器的輪子。"

砂礫
http://xs300.xs.to/xs300/06194/carter7616-2006051203.jpg

德國數學家瑪麗亞·雷施(Maria" Reiche)研究納茲卡線條達半個世紀之久,數年前,她以一句簡單扼要的評語,推翻了外星人理論:「我擔心太空人會陷入泥淖中,動彈不得。」

  如果不是「外星神」的火戰車降落時使用的跑道,那麼,納茲卡線條的用途又是什麼呢?
  老實說,沒有人知道答案,也沒有人能夠鑒定出它們的真正年代。這些線條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團。你越仔細觀察,就越覺得這些線條和圖形充滿玄機。

  例如,這裡的鳥獸圖形,年代顯然比「跑道」的幾何圖形久遠,因為有許多不等邊四邊形、長方形和直線穿過比較複雜的運動圖案,將它們切割得支離破碎。我們可以據此推論,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幅繪於沙漠上的藝術品,必定是分兩個階段製作的。此外,我們還可以推測,前一階段完成的作品,在技術上比後一階段的作品進步,儘管這種推論違反科技進展的法則。動物圖形的繪製所要求的技巧,比鏤刻直線所牽涉的技術畢竟複雜精細得多。現在問題是:這前、後兩個階段之間,在時間上究竟存在多長的一段距離?

  學者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很草率地,他們把這兩個階段的文化硬扯在一起,稱之為「納茲卡文化」。在他們看來,納茲卡人只不過是一個原始部落,莫名其妙地發展出一套精細老練的藝術表現技巧,然後就從秘魯消失。好幾百年後,他們的繼承者——西方人比較熟悉的印加人——才出現在秘魯的土地上。

  「原始的」納茲卡人,在文化上究竟有多成熟?他們的知識水準到底有多高,以至於能夠在秘魯高原上留下規模龐大、氣象萬千的藝術傑作?
  首先,我們似乎可以確定的是,納茲卡人精於觀察天象。根據芝加哥「艾德勒天文館」(Adler Pane tarium)天文學家菲麗絲·皮魯格博士(Dr.Phillis Pitluga)的研究,納茲卡人稱得上是相當優秀的天文學家。
  在電腦協助下,皮魯格博士對納茲卡高原上的星象圖形展開密集研究,結果作出這樣的推論:
那幅有名的蜘蛛圖形所顯示的,實際上是獵戶星座(orion)的形狀,而連接這個圖形的筆直線條,作用在於追蹤獵戶星座三顆明星的行徑。

  皮魯格博士的發現所蘊含的意義,我們將在下文中詳加探討。
這兒,我們必須特別指出:
  納茲卡的蜘蛛圖形也精確地描繪出一種學名為「節腹目」(Ricinulei)的蜘蛛的形狀。
蜘蛛
http://xs300.xs.to/xs300/06194/carter7616-2006051204.jpg



這種蜘蛛十分罕見,全世界只有亞馬遜河雨林中最偏遠、最隱秘的地區才找得到它。「原始的」納茲卡藝術家,如何穿越高聳險峻的安第斯山脈,進入亞馬遜河流域,以取得一定節腹目蜘蛛作為樣品?更讓人納悶的是,他們為什麼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去抓一隻蜘蛛?他們沒有顯微鏡,為什麼能夠精細描繪出一隻蜘蛛的身體結構,尤其是位於右腳末端的生殖器官?"

  納茲卡高原的圖形充滿這類奧秘;
  除了兀鷹之外,它所描繪的鳥獸幾乎沒有一種是土產的。
一如亞馬遜河蜘蛛、鯨和猴子在這個沙漠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有一個圖形描繪伸出右手、瞪著滾圓的眼睛、腳上穿著厚重靴子的男人,這個人長相奇異,怎麼看都無法確定他究竟屬於哪一個時代或民族。
  其他圖畫展現的人體也同樣奇特:頭上圍繞著燦亮的光環,模樣宛如來自外星的訪客。
在體型上,納茲卡圖畫所描繪的鳥獸也龐大得驚人:
  蜂鳥身長165英尺,蜘蛛身長150英尺,兀鷹從呼到尾羽幾乎長達400英尺(鵜鶘在體型上也不遑多讓)。
蜂鳥
http://xs300.xs.to/xs300/06194/carter7616-2006051206.jpg

類似的精細手法也顯現在幾何圖形上。有些圖形採用的直線超過5英里長,看起來如同古羅馬的公路,穿過沙漠,伸入乾涸的河床,翻越亂石坡,從頭到尾保持筆直。"

禿鷹
http://xs300.xs.to/xs300/06194/carter7616-2006051207.jpg
納茲卡高原上的圖形,幾乎每一幅都稱得上規模宏大,而且,全都是使用艱難的方法製作——以一根連綿不絕的線條,小心翼翼描繪出一個動物的輪廓。"


http://xs300.xs.to/xs300/06194/carter7616-2006051208.jpg

這種精確度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也勉強可以理解。"
最讓人驚異的反倒是那些動物圖形。當時沒有飛機,不能從空中檢視創作的進度,藝術家如何完成如此龐大,如此完美的圖形?站在地面上觀看,這些圖形只不過是按刻在沙漠上的一條條雜亂無章的溝痕。只有從數百英尺的高空俯瞰,我們才能看到它的真正形貌,而附近並沒有一座山丘提供這樣的觀景點。

  住在納茲卡高原,自1946年以來就一直研究這些線條的數學家瑪麗亞·雷施曾做評論說:
  「這些幾何圖形使我們想起某種密碼:相同的字有時用大寫字母書寫,有時用小寫。有些線條的組合尺寸雖然相差極大,形狀卻十分相似。」
  曾有專家學者認為,直到20世紀人類學會飛行後,納茲卡線條圖形才開始被正確地辨識出來。
16世紀末葉,名叫路易土·狄蒙松(Luis de Monzon)的地方行政司法長官,是第一位親眼看到這些神秘的「沙漠印記」的西班牙人。
  他不但帶回目擊報告,也搜集了跟納茲卡圖形有關的「維拉科查人」各種奇異傳說。
  然而,直到1930年代,秘魯首都利馬(Lima)和南部城市亞雷奇帕(Areguipa)之間的定期班機通航後,世人才驀然發現,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平面藝術作品,竟然存在於秘魯南部的荒原。航空工業的發展,讓凡人飛上天空,像諸神一樣俯瞰世人前所未見的一幅幅炫奇、美麗的圖畫。

猴子
http://xs300.xs.to/xs300/06194/carter7616-2006051209.jpg
這只體形龐大的猴子,是由一連串謎樣的幾何圖形構成的。"
它看起來十分複雜,可是,不知怎的,卻具有一種魅人的、近乎邪惡的力量,使人忍不住盯著它看。猴子的整個軀體是用一根連綿不絕的線條描繪成。這根線條蜿蜒攀上階梯,翻越金字塔,鑽過一系列鋸齒形的障礙,進入一座螺旋狀的迷宮(猴子的尾巴),最後轉化成一連串星形的曲線。

Nazca (納斯卡) – 跟外星人溝通的地上圖案?

名稱: 位置: 歷史: 特點:

基本資料

Nazca(英文/西班牙文); 
納斯卡(中文)。
位於秘魯南部,在首都利馬東南約 450 公里,離 Ica 則約 141 公里。【地圖icon
一般相信這些圖案於二千多年前左右便已存在,因當地人跡罕見,氣候十分乾燥,又四季無風,故地上圖案能一直保存。至於它們是何人所畫,為何而畫,怎樣畫成,至今仍未有定論,有人甚至認為是和外星人有關呢!
  • 世界聞名的古文明遺跡,充滿神秘感;
  • 大多數人一輩子只會看一次的地方,因為暈機情況嚴重,看完一次可能便不會再有興趣看第二次了。

我是從利馬乘車先到 Ica,再轉乘小型飛機在空中觀賞舉世聞名的 Nazca 巨大地上圖案。雖然在到達前幾天 Nazca 剛剛發生了大地震,但對行程並沒有影響。

我乘坐的六人小型飛機飛了大約 45 分鐘便到達那些巨大圖案的上空。地面圖案大致上算是相當清晰,為了讓機上兩邊乘客皆能欣賞到這些圖案,機師把飛機作了很多「8」字形飛行,難為我無福消受,不久便作嘔作悶,落機後仍渾渾噩噩了大半天! Ica 外圍的 Huacachina 綠洲

納斯卡圖案 (Nazca Lines):

猴子
猴子

蜂鳥
蜂鳥

太空人
太空人
蜘蛛
蜘蛛
禿鷹
禿鷹
狗
Nazca地圖
Nazca地圖

“Peru (秘魯)”- 相關網頁

Lima (利馬) Machu Picchu (馬丘比丘) Cuzco (庫斯科) Nazca (納斯卡) – 跟外星人溝通的地上圖案? Puno, Lake Titicaca, Uros Islands (普諾、浮島、的的喀喀湖) 秘魯旅遊資料 秘魯旅遊心得:Lima (利馬)、Cuzco (庫斯科)、Machu Picchu (馬丘比丘)、Nazca (納斯卡) 秘魯旅遊心得:Puno, Lake Titicaca, Uros Islands (普諾、浮島、的的喀喀湖) 2003 秘魯、玻利維亞、智利之旅(一):舊地重遊 2003 秘魯、玻利維亞、智利之旅(三):好夢難圓 1996 墨西哥、秘魯、美國之旅(八):秘魯刺身 1996 墨西哥、秘魯、美國之旅(九):印加遺風 網站主頁

納茲卡的古文明  --- 陪葬品中的恐龍刺繡及畫像(http://www.epochtimes.com)

圖一:(1) 以恐龍為基本圖形作簡單而重複的邊飾 (2) 描繪恐龍型態的陶器
(3) 恐龍基本圖形的放大圖 (4) 一千三百年之久的古墓

位於南美洲秘魯的納茲卡古文明(nazca culture)以其平原巨畫之謎而聞名於世,許多巨像圖案,像飛鳥、猴子、蜘蛛、植物都極其巨大而不可思議。但是,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當地發掘的墓穴中,曾發現過許多驚人且無法解釋的工藝品,而這些工藝品其年代早已不可考了。

在發掘了當地一個據信有一千三百年之久的古墓中(ca. 700 A.D.),除了發現死者外,還發現部份的祭祀陪葬品,這包括了一些陶器及一張織工極為精緻的掛毯,掛毯中的構圖是以恐龍為基本圖形作簡單而重複的邊飾,而陶器上的繪畫也以描繪出一隻活生生的恐龍作為主要裝飾。

現代科學家開始正確地描繪出恐龍不超過一百年的時間(一百年前的描繪大多數是不正確的),但我們卻能在一千三百年之久的古墓中發現了正確描繪恐龍的作品。

創作這些藝術品的人,如果不是生活在一億多年前,那麼他們顯然具備跟現在科學家同等的古生物學知識,能藉由重組化石,繪製出恐龍的形態。而如果這些藝術創作者不具備古生物學知識的話,那麼,古人又是如何正確描繪恐龍的型態?對於這一個問題,文獻資料提供者Dr. Don Patton說:“我認為古代的秘魯人曾與這些恐龍共存過。”

圖二:以恐龍基本圖形的邊飾特寫圖,可見當時紡織技術之精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