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噴流簡介
- 風速風向的測量
- 噴流形成原因
- 對流層頂噴射氣流
- 其餘噴流分類
- 噴流與天氣的關係
- 噴流與晴空亂流
- 投影片整理
簡介:高空噴流的研究歷史
- 時間:二次大戰間,執行高空飛行的軍用飛機所發現。
- 然而,之前的地面觀測早已猜測,快速移動的捲雲與強勁西風的關係。
簡介:噴流分類
對流層頂
- 極鋒噴流(polarfrontjet)
- 亞熱帶高空噴流(subtropicaljet)
- 熱帶東噴流(tropicaleasterlyjetstream)
上層平流層
- 平流極區夜間噴流(stratosphericpolarnightjetstream)
中氣層和熱電離層
近地表
- 低噴流(low-leveljet)
簡介:高空噴流發生的位置
- 大約距離地表10-15km(對流層頂附近),依南北位置略有不同。
- 高空噴流可長1600-5000km,厚達1.6-4.8km。
- 不連續的蜿蜒在對流層頂,位置不固定,
不完全具有連續性。
風速
- 核心速度可達200knots。
高空噴流和環境
- 高空噴流在環境熱平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高空噴流的高風速也使得污染物、火山灰散佈在各處的大氣中。
- 轉杯風速器(CupAnemometer)
- 風向標(WindVane)
轉杯風速器和風向標
高空風的觀測
- 光學經緯儀
- 無線電經緯儀
- 雷達測風
- 導航測風
光學經緯儀
- 測定氣球的角坐標(方位﹑仰角)。氣球高度一是根據氣球昇速和昇空歷經的時間來確定。
- 缺點:天氣影響大,氣候因素無法控制。
無線電經緯儀(Radarsonde)
- 由氣球攜帶昇空的Radarsonde,以一定時間間隔自動記錄其方位角與仰角。
- 同時利用地面接收系統接收Radarsonde所發送之信號,利用電腦計算出各層風向與風速。
雷達測風
- 雷達測風是跟蹤氣球攜帶的探空發射機信號來定位的。
- 此法可以獲取角坐標和斜距數據﹐從而計算出高空風。
都卜勒雷達
- 利用都卜勒效應,來偵測移動性的目標物,用於偵測雲雨的移動,劇烈天氣的強度、結構、運動與垂直風場的情形等。
導航測風
(navaidwind-finding)
- 氣球攜帶微型導航接收機,送出導航信號,並調製探空發射機將信號轉發到地面而被接收。
- 根據這些信號,可確定氣球的軌跡,並計算出各相應高度上的風速和風向。
氣象衛星
(MeteorologicalSatellite)
- 在人造衛星上裝置探測大氣的掃描輻射儀器,不斷地偵測地球大氣。
- 它可觀測大至行星尺度(如洋流、副熱帶高壓)小至對流尺度(如雷雨胞)的天氣系統。
地球自轉偏向力
- 中緯度西風噴射氣流簡單地講是因為“熱力風”加上“地轉平衡”而形成的
角動量不滅
- 於緯度三十度時氣塊之旋轉速率大於地球自轉速率,造成此地區必有強風速的西風帶存在。
其餘外力
- 氣塊移動中產生輻合時,會形成高壓圈,環繞北半球,阻止來自赤道的氣塊向極地移動。
亞熱帶噴射氣流
- 高壓帶下的空氣會下沉,並有大部分由亞熱帶往赤道移動,這些空氣受到地面摩擦力影響,會失去西風速度,並在科氏力的影響下漸漸變為東風。(參考環流圖)
- 亞熱帶噴射氣流是由亞熱帶吹向赤道的
- 此噴流之下有高壓帶,即亞熱帶高壓脊(SubtropicalHigh-pressureRidge)
- 此噴流所吹過的地區,稱為信風地區(TradeWindRegion)
經向環流與渦流
- 經向環流運輸(MeridionalCirculationTransport)
- 經向環流經常產生分裂,在噴射氣流帶中形成低壓槽或高壓脊,分別產生氣旋與反氣旋。
- 藉著氣旋把多餘角動量傳輸至中緯度,這些氣旋環流被稱為次環流(SecondaryCirculation)
- 渦流因有間接運輸角動量的功能,故稱渦流運輸(EddyTransport)
1.極鋒噴射氣流PFJ
(PolarFrontJetStream)
2.亞熱帶噴射氣流STF
(SubtropicalJetStream)
3.熱帶東風噴射氣流TEJ
(TropicalEasterlyJetStream)
極鋒噴射氣流PFJ
- 氣團通常以發源地命名。
- 溫度、密度等任何相異性質氣團之間,即可形成鋒面。
- 極地氣團與熱帶氣團所形成之鋒面稱為極鋒(Polarfront)。
極鋒噴射氣流PFJ
- 介於極地氣團與熱帶氣團之間的噴射氣流,稱為極鋒噴射氣流
- 核心位置隨著緯度而變化
- 是隨著地球運轉的氣流型態的中心,整年裡它彎彎曲曲的涵蓋了半球的大部分
- 中心通常位於30000呎(~9.1km)附近,在300mb(300hPa)等壓線有最佳的描述。
亞熱帶噴射氣流STF
- 介於熱帶緯度區20-30度間的北方附近之噴射氣流
- 持續性
- 通常環繞著地球東亞海岸、北美及近東區域形成強波
- 冬季月份裡最活躍,如同極鋒噴射氣流
- 中心位於35000-45000呎之間(~10.7km-13.7km)
大氣能量循環
亞熱帶噴射氣流STF
- 亞熱帶噴射氣流STF之下,必可發現有高壓帶存在。
原因:
(一)地球自轉太快
(二)位於中緯度地區,有巨大之山脈
熱帶東風噴射氣流TEJ
- 成因:西藏高壓(TibetHigh)與撒哈拉高壓(SaharaHigh)東方之流動空氣,受到加速形成。
- 高度約離地16km,接近100mb壓力面。
- 夏季盛行。
- 可激烈影響天氣,產生季節風。
- 依靠漩渦運輸,而非依靠經向環流運輸。
~ 16km
~ 10.7km -13.7km
(~ 9.1km
高度
印度、非洲(夏)
30∘N
25∘N(冬)~42∘N(夏)
地點
夏季
冬季
冬季
盛行時間
熱帶東風噴射氣流
亞熱帶噴射氣流
極鋒噴射氣流
比較
其他形式的噴流
- 平流層極地夜間噴射氣流(StratosphericPolarNightJetStream)
- 克拉卡托東風(KrakatoaEasterly)
- 低噴流(low-leveljet)
平流層極地夜間噴射氣流
- 太陽輻射對極地平流層溫度壓力的影響
- 夏季時產生微弱的東風
- 冬季時產生強盛的西風噴流
- 離地約50公里 高,即平流層頂
克拉卡托東風
- 因克拉卡托火山灰塵環繞全球而命名
- 高度約18至24公里
- 吹越赤道平流層之東風
- 速度達31m/s,在赤道上空達最大風速
low-leveljet
- 定義
- 發生位置
- LLJ位於鋒面系統的前緣,兩者常呈平行分布
- 通常伴隨劇烈的天氣現象發生
low-leveljet
- 著名的LLJ
(1)北半球夏季西印度洋區之跨赤道南風低層噴流(索馬利亞噴流)
(2)中緯度冬季冷鋒前
(3)春夏季美國中西部
(4)東亞梅雨季(5~7月)梅雨鋒前的低層噴流。
東亞地區梅雨與低層噴流
- 台灣與華南地區的低層噴流發生於2~8月,其中以6月份發生頻率最高,其次是7月
- 學者分析:
(1)梅雨期台灣北部日雨量超過50mm 時,90%伴隨低層噴流
(2)35個台灣北部豪雨的個案,得到在降水前12小時,有84%的個案在700hPa上有低層噴流存在
- 梅雨鋒面南方的低層噴流,常造成劇烈降水。
高層噴流對低層噴流的影響
- 研究發現當低層噴流加強時,高層噴流的風速亦同時加強
- 對流所釋放的潛熱,使環境增暖,增加南北向的溫度梯度,高層噴流因而加強,此時高層的強風將動量向下延伸,使低層的風速增加,形成低層噴流
- 資料顯示,僅約60%左右的低層噴流伴隨高層噴流(在10個緯度內),在2至4月的高低層噴流,大都相交或間距很近,5至8月則幾乎不相交,且相距甚遠。
輻合與輻散
- 空氣流入噴射最大量之後端時,產生加速,反之亦然。
- 加速流動形成空氣輻散,反之亦然。
輻合與輻散
- 空氣流動必須考慮流動曲率
- 流線密集之處,產生空氣輻合,反之亦然
輻合與輻散
- 也因此我們發現,噴射最大量的左前方與右後方,流線分離效應>減速流動效應
--→產生空氣輻散
溫帶氣旋
- 噴射氣流所引起的空氣輻散,可形成氣旋 ----噴射氣流可產生氣旋
- 氣旋的位能轉動能,供應噴射氣流能量 ----氣旋可產生噴射氣流
熱帶氣旋
- 中緯的西風噴射氣流擠進低緯時,遇到希有熱帶氣旋的高空風,互相干涉之下可形成颱風。
- 在亞洲東岸或日本,可發現風暴的風向順轉
對流層頂的空氣運動
- 雷雨常發生在此
季風
- 冬天時,亞熱帶高壓帶南移,西藏高原吸收太陽輻射>印度
-----熱帶東風噴射氣流北側變暖,而南側之空氣變冷。
→也因此引起吹越印度之高空風。
季風
- 夏天時,西藏高原吸收熱量,使高氣壓胞安定。
- 熱帶東風噴流是跟著高氣壓胞發生的。
- 高空輻散地區形成低壓區,使得含濕氣的空氣向上提升,凝結成水氣,釋出潛熱,固定了高壓胞的位置。
- 因此推動了熱帶季風噴射氣流,以及吹越印度之季節風環流。
晴空亂流
Clear-AirTurbulence(CAT)
- 定義:「凡是不在雷雨、鋒面等對流雲中或因人為爆炸而在晴空產生的震盪皆屬之。」
- 成因與過程:
晴空亂流的分類
- 積雨雲頂亂流
- 鋒面區亂流
- 噴射氣流附近之亂流
- 山岳波亂流
晴空亂流的特性
- 分散性的、破碎的 約5~300哩。
- 成層的 其厚度約自幾百呎到幾千呎不定。
- 變幻無常的
- 季節性的
噴射氣流與晴空亂流的關係
- 為了尋找晴空亂流的起源,不斷地研究噴射氣流。
- 1950年(後期):確定噴射氣流附近,時常發生
晴空亂流。
2.1955年:知道形成過程。
噴射氣流與晴空亂流的關係
- 穩定的噴射氣流鋒,伸展至噴射氣流核心之下,隱藏著大量的晴空亂流。
資料來源
- 噴射氣流ElmarR.Reiter著許萬德譯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wb.gov.tw/
- 維基百科
- NationalWeatherService
http://www.srh.noaa.gov/srh/jetstream/global/jet.htm
-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http://www.weather.com.hk/learn/wind2.asp
- EncyclopediaBritannica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9043586/jet-stream
- http://ww2010.atmos.uiuc.edu/(Gh)/guides/mtr/cyc/upa/jet.rxml
- METEOROLOGYTODAY
- 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QiwqTrWFpeIJ:past_journal.mnd.gov.tw/%E7%A9%BA%E8%BB%8D%E5%AD%B8%E8%A1%93%E6%9C%88%E5%88%8A/561/561-4.htm+%E4%BD%8E%E5%B1%A4%E5%99%B4%E6%B5%81&hl=zh-TW&ct=clnk&cd=3&gl=tw
- www.pbs.org/wgbh/nova/vanished/jetstr_five.html
> 地球的天氣系統非常複雜,有很多局部地區的變化,所以自然會有其他方向的
> 由其是高緯度/極地地區的噴射氣流的方向,因為區域性對流的關係,方向很複雜
> (風速也比中緯度的要小得多)
> 不過,影響平常跨洋航線的飛行時間的,主要以由西向東的中緯度噴射氣流為主。
> 噴射氣流的預報,可參考http://squall.sfsu.edu/crws/jetstream.html
其餘的可以參考他所提供的網址,上面有比較詳盡的解釋。
噴流(Jet stream)在大氣裡簡單大致以高度作為區分。
一個是高空噴流(High Level Jet, HLJ),主要高度在300 mb到200mb之間,
大概是9000 m到13000 m的高度之間,中心風速大約在50~75 m/s。
主要的HLJ有極鋒噴流(Polar Front Jet),主要位置大概北緯45~60度上下,
高度9000m左右;副熱帶噴流(Subtropical Jet)大概在北緯23.5度到33度間,
13000 m高。他們主要的形成的原因,大致如cchris兄所提,於此不再贅述。
他們在大氣裡所扮演的角色,主要與中緯度地區的溫帶氣旋、鋒面與
一些劇烈風暴生成有關。
另一個是低層噴流(Low Level Jet, LLJ),主要高度在700 mb 約 3000 m上下。
LLJ的形成則是比較局部,會依不同的季節、區域,而有不同的成因及結構。
中心風速在25~50 m/s。
一般解釋他最重要的角色在於水氣的傳送。將海面上或大湖的溫暖水氣
傳送至某處較冷的地方,引發劇烈的對流而降雨。
而一般大家所提的,影響飛航的就是極鋒噴流。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由USA TODAY所製作的Weather Basics動畫網頁,
看看一些簡單的天氣原理。
http://www.usatoday.com/weather/tg/wjstream/wjstream.htm
※ Origin: 大氣與海洋專業BBS站 <itcz.twbbs.org>
※ From : rac2.wam.um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