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羅塞塔石碑

 

在大英博物館埃及廳展示中的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也譯作羅塞達碑),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塊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詔書的石碑。但是,由於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Rosetta,今日稱為el-Rashid)發現,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目錄

特色

專家們在倫敦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東方學代表大會上考察羅塞塔石碑,1874年繪

羅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於西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時代的祭司所製作,作為當時的國王、年僅13歲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週年時的紀念,其上的內容主要是在敘述托勒密五世自父親托勒密四世處襲得的王位之正統性,與托勒密五世所貢獻的許多善行,例如減稅、在神廟中豎立雕像等對神廟與祭司們大力支持的舉動。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時代的埃及,像這般的詔書原本都是由法老頒授,等同於聖旨,但到了托勒密時代,唯一還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寫方式的祭司們卻成為詔書的頒寫者,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特點。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分別是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埃及草書(Demotic,又稱為埃及通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與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在西元4世紀結束後不久,尼羅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讀法與寫法徹底失傳,雖然之後有許多考古與歷史學家極盡所能,卻一直解讀不了這些神祕文字的結構與用法。直到時隔1400年之後羅塞塔石碑出土,它獨特的三語對照寫法,意外成為解碼的關鍵,因為三種語言中的古希臘文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利用這關鍵來比對分析碑上其他兩種語言的內容,就可以瞭解這些失傳語言的文字與文法結構。

在許多嘗試解讀羅塞塔石碑的學者中,19世紀初期的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是第一個證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這人名的發音者。至於法國學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則是第一個理解到,一直被認為是用形表義的埃及象形文,原來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也正是因為這緣故,羅塞塔石碑會被稱為瞭解古埃及語言與文化的關鍵基礎。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埃及廳中展示的羅塞塔石碑,是個高約114.4公分、寬72.3公分、厚27.9公分,略呈長方形但實際上缺了許多邊角的平面石碑,大理石材質製造(雖然常被誤會為是花崗岩),重約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塗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兩側刻有後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側為「1801年時由英軍在埃及獲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側則為「國王喬治三世捐贈」(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雖然這塊石碑曾在1998年時由大英博物館的古物維護專家以現代化的手法清理乾淨還原其原貌,但上述的刻字由於也是近代人類文明事蹟的見證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來。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側也有一個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沒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照,讓人們知道清理前與清理後的差異。

歷史

羅塞塔石碑

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聖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的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一顆黑色的大石頭。他意識到這顆石頭的重要性而向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報告,後者決定應該將這顆大石送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埃及研究所(Institut de l'Égypte)裡之科學家們研究分析,並於同年8月運抵開羅。由於石碑是在羅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據發現地點而命名為羅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崙的大軍被英軍打敗投降,也結束了法軍在埃及為期三年的佔領期。埃及的佔領權易手也掀起這批法軍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權爭議,當時法國的科學家們希望能保留這批古物並在6月開羅破城時,帶著它們避走亞歷山卓港(Alexandria),但英方卻認為這些古物是沒收品,應當屬於英王喬治三世的財產。當時,著名法國自然學家艾奇恩那·若弗魯瓦·聖-蒂萊爾(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曾致信英國大使威廉·理查·漢彌爾頓(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威脅如果英方豪奪,他們將焚燬這批發現物。英軍在佔領亞歷山卓後,與法方簽訂亞歷山卓協約(Treaty of Alexandria,1801年9月)正式結束法軍在埃及的佔領,根據此協約法軍在佔領期間於埃及發現的古物,也應一同轉移給英方。但法軍在撤退時並未依約繳出羅塞塔石碑,而是將它藏在一艘小船上準備偷渡回歐陸,但功敗垂成半途被英軍捕獲。事後雙方協議,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與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

羅塞塔石碑在1802年時運抵英國,並且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從此之後羅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館的埃及館中,是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之一。在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羅塞塔石碑僅曾短暫地離開過大英博物館一次——1917年時,接近尾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蔓延,由於博物館方面擔心倫敦遭受到激烈的轟炸而損傷古物,因此將一批包括有羅塞塔石碑、較為輕便容易搬移的重要古物,偷偷藏匿在霍本(Holborn)一帶深達地下50英尺的地鐵車站中,為期兩年。直至大戰結束恢復和平後,才將古物移回博物館繼續展覽。

不過,並不是全世界的人們都很樂意見到羅塞塔石碑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由於羅塞塔石碑是解開古文字的關鍵,對埃及來說意義非凡,也因此設址於開羅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是埃及文化部的下轄組織之一,此委員會負責掌管埃及出土的所有古蹟與古物)祕書長、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學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Dr. Zahi Hawass)就曾公開呼籲英國應該將羅塞塔石碑歸還給它真正的歸屬地、埃及,羅塞塔石碑也是這些年古物最高委員會追討流失文物的重點之一。

衍生意義

由於其知名度與重要性,除了石碑本身外,羅塞塔石碑或羅塞塔這名詞也被引伸用來意指或暗喻一些其他的事物。其中,由於石碑上的刻文被用來作為語言翻譯用途,因此有一款非常受歡迎的多國語言學習軟體,也以《羅塞塔石碑》來命名。除此之外,由於是破解埃及象形文這種如謎題般的事物之起始點,「羅塞塔石碑」也被用來暗喻要解決一個謎題或困難事物的關鍵線索或工具,舉例來說,歐洲太空總署(ESA)就將其發展的太空探測器命名為羅塞塔號,因為透過此計劃,將會破解太陽系生成的祕密,是天文研究上的關鍵突破。

另外,羅塞塔石碑也被用來比喻能長久儲存資料的事物,例如,慶應義塾大學京都大學夏普公司聯合的研究人員將他們研制的新型存儲系統的原型命名為“數字羅塞塔石碑”(DRS)。

使用「羅塞塔」來命名的事物包括有: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lv 的頭像
    tslv

    ❤ 愛分享 ❤ :: 隨意窩 Xuite日誌

    ts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