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 ( Bone Spur ) | 2003/11/14 轉載自 CheeryLand 芝蘭健康網 |
簡介 : |
骨刺不是一個確當的名詞,因為它既非完全由骨構成,也不尖銳如刺。它的正確名稱應該是骨疣。
骨疣是關節因退化而自行修補的正常現象,只要生長的位置未壓迫到神經,一般都不會引起任何症狀;因此,大多數「骨刺」都不需治療。
骨疣最常發生於必須承受身體重量的關節部位,如脊柱、膝及踝關節等處。發生骨疣時,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沒有任何症狀。許多人是因為有其他病症,在接受X光檢查時才發現「骨刺」;這種現象顯示,關節軟骨已發生某種程度的損傷,而身體已作了相當的修補。
第二種情況是,局部關節會感到疼痛,出現發炎的症狀或功能異常。這往往是關節炎本身變化所引起,而不完全是骨疣之過。
第三種則是骨疣引起了併發症,例如在它附近的軟組織,尤其是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時,會使病人疼痛難當。併發症的程度及嚴重性,完全因受壓迫的部位而異。
如果骨疣位於頸椎,因為此處的結構特殊、空間有限,致使頸神經被壓迫的症狀比較急劇。所幸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因為椎體四周的範圍很廣,而神經所在位置只在後方或側外方的一小部分,如果疣突出的方向不是朝向神經,則不致引發神經的壓迫症狀。但是,如果壓迫到附近的神經,則除了會引起局部症狀外,也可能蔓延或放射至全身肢體。這時,波及的範圍完全視被壓迫的神經位置而定。
神經持久受到壓迫,受這些神經支配的皮膚會產生麻痺,肌肉也可能癱瘓;如果只是短時間的刺激,神經也會腫脹,引起腫、痛的炎性反應。
至於腰椎部分,於脊髓神經根的活動範圍很大,引起壓迫症狀的機會不多。但是,如果在脊椎體間或突間關節形成的骨疣很大,致使整個椎管或椎間孔縮小時,仍然可能同時壓迫到許多脊髓神經,致使下肢麻痺,甚至引起癱瘓。
病因 : |
骨疣是身體對軟骨損傷後的自行修補反應;當關節中的軟骨因退化、感染、外傷或炎症等,遭受破壞後,便會減少對外來壓力的承受、吸收及抵抗力,並形成許多裂隙。為了修補這些缺損,殘留的軟骨會自行增生,以填補退化及失落的部分。不過,由於軟骨內部這時還在繼續退化,會使增生的軟骨磨失或脫落於關節中,並使軟骨下的骨質增厚、變硬。
一般而言,關節面的中央部分不僅要承受人體的鉅大壓力,而且經常在磨擦運動,因此,修補或骨化的進行方向會推向壓力較小而張力較大的邊緣,使增生的骨質在關節四周形形成唇形突起,這就是所謂骨疣。
推薦使用 |
- 鈣鎂舒壓錠 (Cal-Mag Stress Formula) 保持鈣鎂平衡可預防不正常鈣質堆積。 B 群配合維他命 C 能幫助減輕疼痛,而 B6 則為製造鹽酸所必需。
- 植物酵素 (Phyto Enzymes) 幫助營養吸收及控制發炎。
- 生物類黃酮膠囊 (Bioflavonoids Caps) 這些維他命 C 的活化劑能幫助減輕疼痛。
- 鹽酸甜菜鹼 (Betaine HCI) 幫助鈣質吸收。年長者較易缺乏鹽酸.(胃潰瘍和胃灼熱者請勿使用)。
椎間盤突出(骨刺) 與 椎間盤疝脫 |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怡龍 台北馬偕醫院骨科部主任王榮彬 |
椎間盤是脊椎的主要構成物,也是上下節椎體之間的盤狀彈性軟骨。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怡龍表示,椎間盤的中央是富有彈性的髓核,外圍則是錯綜排列的纖維環,作用幾和輪胎一樣,既軟又可吸收震動。
椎間盤含水量高達88%,彈性很好,但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除了年齡因素外,如果搬重物用力不當、長期姿勢不良、腰背部受重力撞擊,椎間盤所受壓力太大,超出纖維環可以承受的程度,也會造成纖維環的損壞。陳怡龍表示,受傷程度較輕纖維環雖會向外膨出,但構造仍然完整,臨床上稱為「骨刺」的椎間盤突出;當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逸出,壓迫到腰椎神經,即為椎間盤疝脫。
椎間盤疝脫是比椎間盤突出還嚴重的毛病,開刀治療通常是患者的唯一選擇,而傷口只有一點七公分長的微創內視鏡手術,則是最新的利器之一。
傳統的椎間盤疝脫手術,是在肉眼下進行,傷口通常在六公分以上,即使是顯微手術,也有三到四公分的傷口。與之相比,微創內視鏡手術的傷口只有一點七公分,約食指寬度,手術過程的組織破壞較少,術後疼痛低,恢復更快。
陳怡龍表示,下背痛是椎間盤疝脫的常見症狀,卻常被患者忽略。不久前,他就碰到一名年輕男性患者,在搬重物時不慎引發嚴重下背痛,且從背後往下一直延伸到左腳,不僅坐立難安,咳嗽或上洗手間解大便時,更是痛得不得了,只有在平躺時能夠稍稍緩解,腰椎核磁共振掃描檢查顯示第四、第五腰椎間盤脫出,壓迫到左側第五腰椎神經,經微創內視鏡手術才徹底解決問題,目前已可正常工作。
椎尖盤突出不用怕手術,一種改良式的內視鏡手術,由腰脊後外側方,可避開神經,降低神經損傷、粘連等後遺症;台北馬偕醫院手術經驗發現,患者滿意度達九成,但椎尖盤凸出軟組織已破裂及年紀大的患者則不適用。
椎尖盤突出是因脊椎長時間受力過大,造成軟骨退化、突出,壓迫神經、肌肉,導致疼痛、失禁,而外傷和久坐等是最常見的致病主要因素;過去曾有吸收、雷射等方法,去除突出的軟骨,但效果都有限,目前治療除了復健、藥物外,手術主流仍以傳統手術和內視鏡手術為主。
一種改良式內視鏡手術,下刀處從腰部後方改為後側方,可避開神經,減少併發症。王榮彬說,馬偕去年進行十多例這類從腰部後外側方進行的內視鏡椎尖盤突出減壓術,患者滿意度達九成,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病患必須進行二次手術。
不過,王榮彬強調,這類內視鏡室手術必須嚴格挑選病人,並非所有患者都適用,若椎尖盤突出的軟組織已經破裂、或合併有骨刺發生,即不適用,應以傳統手術進行;此外,五十歲以下比較年輕的病患,較適合這類手術。
椎尖盤突出雖然十分惱人,患者往往坐立難安,甚至可能導致失禁、肌無力;但過去曾有藝人因椎脊手術導致癱瘓,使不少民眾一聽到要在「龍骨」上動刀,就因而怯步,臨床上拒絕手術的個案不少,讓醫師也很無奈。
台北馬偕醫院骨科部主任王榮彬指出,椎脊病變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情況是因長了神經瘤,即使不手術,都可能癱瘓;但椎尖盤手術改善效果大,民眾不必因噎廢食。不過,其實八成的椎尖盤突出,都可靠復健及保守治療改善,只有兩成左右患者才需要手術;而若經六週到三個月復健治療無效,並已出現失禁、肌無力等馬尾症候群,即要考慮手術減壓。
延伸閱讀: 脊椎滑脫等於腰部殘廢
椎尖盤突出(骨刺) 與 椎間盤疝脫
如何保養椎間板 防止軟骨脫出
「脊椎後滑症」 下坡苦!
談頸椎骨刺
何謂「骨刺」 ( Bone Spur )
如何保養椎間板 防止軟骨脫出 ( Herniated Disk ) |
2003/11/14 轉載自 CheeryLand 芝蘭健康網 |
簡介 : |
許多人都曾有過腰痠背痛的經驗。由於這種毛病經常可見,許多人也經常會忽略了儘早預防與治療的重要,致使他們終生為腰痠背痛所困惱。
在骨科疾病中,腰痠背痛的病人為數日多。這類病人大部分是由於腰背部的骨骼、韌帶、關節病變或外傷而引起,也有極少數是因為腹部器官、血管、腫瘤或精神病、老化現象所引起。另外,發燒感冒引起周身不適時,也會使人感覺到腰痠背痛。
在腰背部器官引發的腰痛中,以軟骨脫出的病人最普遍。軟骨脫出,在醫學上的正式稱呼是腰椎間板脫出症。椎間板是介於兩個脊椎體中間的半彈性組織,人體能夠向前後左右彎曲,或作槓桿原理搬運東西的動作,都要依靠椎間板的作用,緩和脊椎骨間的摩擦與拉傷。
換句話說,椎間板脫出症就是脊椎體中的椎間板受到擠壓。
所謂椎間板,也就是分隔每一根脊椎骨間的靠墊。每一塊椎間板都有一個堅硬的外殼,可以保護中心的柔軟組織。如果這個外殼日漸脆弱,裡面的組織就會向外擠壓,壓迫神經的根,甚至壓迫到脊髓。結果就造成背痛、麻木或其他神經性病症。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坐骨神經痛。椎間板脫出也稱脊椎軟骨脫出,許多人誤以為是脊椎上長了「骨刺」。事實上,軟骨脫出的症狀包括,兩腿會麻、痠、痛、會引起坐骨神經痛。依軟骨脫出對脊椎神經所形成的壓力的程度,這種腰骨疼痛多半會造成單側疼痛,與腫瘤或其他病變引起的兩側或全面的疼痛不太一樣。
它純粹是物理性的骨骼壓迫所致,並非任何病毒或細菌感染,也不是發炎或膿腫;因此,只需將壓迫軟骨的原因去除,自然就不會有疼痛;同時,只要日常生活中注意個人的坐姿及運動姿勢,即可預防軟骨脫出。
病因 : |
在現代生活中,過度使用沙發椅、軟床、軟皮的大型座椅,或經常開車、彎腰做家事與搬東西,都可能因為脊椎骨的不當彎曲,致使脊椎間的軟骨脫出。也就是說,椎間盤突出是因為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脊椎附近的肌肉導致,通常發生在頸椎與腰椎,常因壓迫神經造成疼痛、肌肉僵硬,若壓迫到神經根,還會導致坐骨神經痛等問題。
人在行走、站立、坐下、撿東西或突然扭動時,你的椎間板和脊椎都會受到輕微的壓力─這種壓力一天要經歷數百回。經過這樣的扭曲和耗損,脊椎要恢復元氣就必須維持血液循環良好、及時供應新鮮的氧氣和養分,並帶走細胞產生的廢物。血液的供應來自於腰部動脈,它從人體主動脈分出,經心臟往下沿著脊椎直到腳部;動脈帶來氧氣和養分,靜脈則將細胞中的廢物帶走。
不幸的是,在所有人體動脈中,腹部動脈是最容易引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Atherosclerotic plaques)的主動脈之一,這種疾病會使血液逐漸凝結成塊,終至堵塞血液流通。
一般來說有背痛毛病的人,下背部通常都有兩條動脈是堵塞的,或者至少還有一條是雖未堵塞,卻已經變窄。
有的兒童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在腹部動脈出現粥樣硬化症的病癥,而有些人──可能高達百分之十──在二十歲的時候,血管就已發生阻塞,而最容易形成粥樣症的就是腰部動脈中某一個開口處。
如果你得了粥樣硬化症,那麼你本來靠每一次心跳補充養分的脊椎骨和椎間板,就會漸漸被切斷了主要的供應管線,最後只好從附近比較小的血管中攝取氧氣和養分,結果導致你的椎間板開始起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拿起一箱書,或動作太劇烈,會因為缺乏強壯而有彈性的椎間板支撐,脊椎骨就可能開始移位。椎間板也可能脫出,使中間脊的髓質流出,附近的神經就會被擠壓。血液流通的不足也意味著廢物會沈積在組織內,刺激神經末稍。
芬蘭科學家發現有長期背痛毛病的人,腰部動脈血管阻塞的情形比無背痛者更嚴重,而且阻塞的情況愈嚴重,靠血液供給養分的椎間板 就變性得更厲害。這些發現解開了許多脊椎研究人員長期難解之謎:有背痛毛病的人為什麼跟心臟病患者類似,也有動脈方面的問題。如果身體某一部分動脈出現阻塞的情況,通常就表示其他部分也有類似的問題。心臟動脈有血栓問題的人,很可能腿動脈也有血栓。中年出現陽痿現象的男性(陽痿通常是血液流動受阻的癥兆),在兩年之內心臟病發或中風的機率高達四分之一。如果背痛是因為腹部動脈血栓引起,那麼如何防止這類血栓就是當務之急。防範之道就和預防心臟動脈血管阻塞一樣。
1.儘量避免動手術: |
第一,對很多病患而言,手術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醫學期刊上已刊載過無數文章指出,雖然有時候為避免神經受傷,必須動手術,但在絕大部分案例中,手術並非必要,反而常常使病況惡化。
其次,研究人員在為健康且毫無背痛毛病的人做X光、電腦斷層掃描以及磁共震顯像(MRI)檢查後發現,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有椎間板突出或其他「異常」的毛病。
第三,受損的椎間板通常會自動復原。就算椎間板內的組織已經脫出,通常也會自行收縮回去。
2.經常活動別老躺在床上: |
挪威奧斯陸有一組研究人員給463名背痛病患的處方是:別躺在床上休息。這些患者都是病情嚴重,至少八個星期不能工作的人。研究人員鼓勵患者不要躺在床上休息,而要有充沛的精力並保持身體的靈活,以便增加背部血液循環,加速復原。一般來說,八個星期不能工作的人,通常有百分之六十的機率會有六個月不能返回工作崗位。但研究人員發現,使病人保持動力可以使這個機率降低到百分之三十。有氧運動已證實對脊椎狹窄益,這改變了原來一向背痛就不活動的慣例。
目前有很多醫生都漸漸放棄沒有效果的慢性背痛治療方式,我們也開始發現人體有自然的自癒能力。這種自癒能力並非完美,但如果醫生願意不提出讓病患少動的提議,或是對於開刀能免則免,在很多情況下,人體就能逐漸康復。的確,一種全新且樂觀的背痛治療觀已經出現,而它更重視治本之道。
普林/嘌呤對椎間盤突出的影響: |
低普林飲食,主要是減低嘌呤的攝取,而嘌呤是核酸的一種,代謝後會成為尿酸。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如果偏高,會使得尿酸容易產生結晶,特別在膝蓋等大型關節上,在軟骨或韌帶上,導致痛風,患者關節會因此而疼痛。不過,由於脊椎關節是玻璃液腔,較少在椎間盤看到尿酸的結晶。
另外,軟骨外圍屬於纖維組織,較多纖維蛋白或膠原蛋白之類的組成物,嘌呤的量本就不多,一般嘌呤本身應不至於導致組織膨脹,也不太可能只造成椎間盤突出部位的關節膨脹。不過,若尿酸結晶發生在椎間盤突出部位,還是有可能導致神經壓迫,使得椎間盤突出的情況加劇。
推薦使用 |
- 維他命B6 (B6 50mg)它雖不能使緊繃痙攣的肌肉放鬆也不能使椎間板還原,但可增加人體對疼痛的抵抗力,並防止病情復發。
- 5-羥色氨酸 (5-HTP)有助於止痛,因為它能增加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含量。
- 薑根 (Ginger Root 550mg)阻止骨骼肌病變。
- 植物酵素 (Phyto Enzymes)幫助消化及減輕肌肉緊張。
骨刺未必開刀 中藥治療有效除痛 |
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蘇聰明 |
「骨刺」簡介 : |
學名為「骨質增生」的骨刺,是因骨骼長久摩擦造成組織增生的現象,在X光片中可明顯看出來。據統計,約有八成五以上的老人因骨骼老化罹患此症,已成為威脅現代人的一大疾病。
人體內有數百個關節,每一關節有關節囊,其間會分泌關節液潤滑關節,當骨骼退化後,分泌會減少。若某一關節使用過度,關節長時間摩擦,兩旁便會產生新的骨質、即「骨刺」。
骨刺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病變,主要是肌肉韌帶經長期牽動或過度載重壓迫出來的,因此,常出苦力須彎腰背重物者最易罹病。理論上,骨刺可長在任何關節,但最常發生處是在活動最頻繁的關節,如脊椎、膝關節、足關節等。
許多人談骨刺色變,它真的如此可怕嗎?其實並非如此。骨刺本身並不會帶來疼痛,很多人關節長出了骨刺,但並沒有引起神經痛,便沒問題,它只是骨頭承受長期壓力而增生的自然現象。但是如果引起關節發炎,產生各種症狀時,則必須治療與保養。
一般來說,骨刺若長在頸脊椎後側,常會造成手部痠麻、疼痛、無力;若長在腰椎背側,則會造成坐骨神經痛而有下肢痠、麻、痛、無力或腰、臀部疼痛。
骨刺雖是引起許多中老年人神經痛的主因,不過臨床發現,年輕人因姿勢不當,年紀輕輕即出現骨刺者也愈來愈常見。尤其年輕女性為求體態優美,足登兩、三寸高跟鞋,如此一來,上身隨之前傾,身體為保持平衡,只得加大腰椎彎曲角度,造成脊椎負荷過量。另外,仰睡時枕頭過高或長期趴睡,也容易造成脊椎壓力,久而久之,便形成骨刺。
許多骨刺患者經常都會疑惑到底要不要開刀?其實只有少數的患者因壓迫的程度太厲害,無法以藥物或復健有效治療時才須動刀,一般人只要物理及藥物治療即可改善,不一定要開刀。
中醫治療骨刺 : |
至於中醫治療骨刺,主要在減少導致神經痛的各種誘因,並非去除骨刺。有人認為,服用中藥後,骨刺也不會消失,那中藥又有什麼效果?事實上,骨刺誘發的神經痛,主要是關節炎引發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而壓迫到神經所致。如果能消除周圍軟組織腫脹,即可減少神經壓迫所引起的各種疼痛症狀,服用中藥「增生湯」就可達到上述的作用,這就是內服中藥有效的主因。
開車族最好在腰椎處加墊子支撐,以避免長骨刺。
「增生湯」係清代名醫林如嵩的處方,是中醫治療骨刺的重要方劑,根據中醫典籍「傷科方藥匯粹」記載,具有行血止痛、消炎退腫、強壯筋骨的作用。臨床實驗發現,使用中藥治療骨刺有很好的效果。
為了避免受到骨刺之苦,從年輕時就必須注意飲食均衡和鈣質補充,並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睡姿,以及適當的運動增強腹肌與背肌,都是預防骨刺增生的保健之道。【2004/12/13 民生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