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物理學之中,均勻介質中的波速的計算公式是[波速=波長×頻率],通常以v代表波速、λ代表波長、f代表頻率,寫成下式
但是為何會是像上式這樣呢?筆者以一個數學人的身分,在此試著以最簡單的方式,來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以水波為例,波形中一個[波峰加上波谷]的兩端水平距離長,將其定為波長,如下圖:
這部份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設每個波的長度都一樣。
而頻率f要怎麼解釋呢?我們都有等紅燈準備過馬路的經驗,此時我們可以留心一件事,就是算算眼前有幾輛車通過。假設我們等了20秒,其間發現有10輛車通過,那麼就可算出平均每秒有0.5輛車通過,或者也可說是平均每分鐘有30輛車通過。
在不塞車的情況下,每台車的車速都以差不多的速度前進時,我們知道若車多時,每分鐘通過的車就很多;而當沒什麼車時,每分鐘通過的車就很少。這種「每單位時間(如分鐘)通過多少個物體(如幾輛車)」的概念,就是頻率的概念,在計算波速時,頻率f的定義就是「每單位時間通過多少個波」。所以,1/sec、1/min、1/hr這些都是頻率的單位。為了紀念物理學家Hertz的貢獻,我們特別把1/sec稱為1hz。
請看下圖,假設波向右前進,在t=0時,觀察者眼睛所見到的是下方圖二;而過了1單位的時間後,也就是t=1時,觀察者眼睛所見到的是圖三。圖二與圖三如下所示:
如果我們把t=0時觀察者眼睛所看到的那個波加以著色,那麼由圖三,我們就知道這1個單位時間內通過了n個波,所以我們就有頻率f=n。而再由速度v的定義為「速度=每單位時間前進的長度」,觀察圖二與圖三的紅點,我們可知道紅點在這段單位時間內,前進的距離是n個波的長度,即n×λ;而單位時間內前進的距離是速度,所以我們就有
這樣子就得出了波速的計算公式。
波速這個物理量,在周圍環境的條件固定之下時是不變的,就像對於某一個人的某種健康狀況下,在某種環境下可以跑到的平均速度是固定的,差不多是這樣的道理。
有了這個簡單的公式,其實可以算一些東西。比如說筆者在此想舉出一個駐波的問題,就可以用上面的波速公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是筆者在一張國內知名的[康熹出版社]所出版的高中物理試題的試卷上看到的,原本的試題只有文字敘述,筆者加上了圖片來輔助,圖片與題目如下:
[問題]:上圖中有一個具有正方形開口的水箱裝了些水,在水的一邊使用木棒拍打出頻率固定的水波,使水波產生駐波,且器壁一側為波峰,另一側為波谷。若已知波速為100cm/sec,水箱開口正方形邊長75cm,試問駐波的最低頻率為何?
我們知道,駐波([1])是波在有限的空間內活動時才會出現,因為波的活動範圍被限制住,不斷來回反射,而且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入射波與反射波在某些點的地方的振幅相反,兩波疊加之後,該處就會出現波不振動的情形,稱為節點。而產生駐波時,水在器壁的反射處,將如下圖五:
或如下圖六:
由題意所說的條件「一側波峰與一側波谷」,水箱兩側將會呈現圖六的樣子。再由波速公式v=f×λ知,在波速固定之下若要有最低頻率,就要有最大波長,而圖六的出現的水波並非最大波長,有時最大波長時應如下圖:
此時圖七中只看得到半個波,可知此時有0.5×λ=75cm,故λ=150cm。
因為λ=150cm容器中出現一側高一側低的駐波時,所可能出現的最大波長,可知此時的頻率f為最低,且f=v/λ=2/3(Hz)。所以,如果把在圖四中的控制器的頻率f值調到2/3Hz,就能打出圖七這樣的駐波。
筆者在網路上的維基百科發現了一個駐波的條目介紹,也從中發現了一個小遊戲([2]),有興趣者請看參考資料[2]。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駐波]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7%90%E6%B3%A2 [2]可以動手條校的駐波模擬動畫:
http://www.phy.hk/wiki/chinesehtm/StatWave.htm[3]康熹出版社
http://www.knsi.com.tw/KangSiNet/Index/Web/Index.aspx (作者:連威翔,現任職於交大理學院科學學士班,作者要感謝學士班盧鴻興主任的意見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