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流圈(Asthenosphere)是地球地函的一部分弱塑性變形區域,位於岩石圈的下面、中間圈的上面,其軟流圈下界在地表以下180-220km深處。
岩石圈與軟流圈的邊界,定義在1300°C等溫線。此線以上的岩石圈為剛性變形,此線以下的軟流圈為黏滯變形。
軟流圈內的岩石因受高溫、高壓影響,震波速度減低,使在其上的岩石圈或板塊可自由移動。
這個名詞來源於希臘語單詞asthenēs (weak)與單詞sphere的組合。軟流圈實現了地殼均衡。
雖然早在1926年,就有推測軟流圈的存在,但軟流圈的證實始於1960年5月22日智利地震。
在某些地方(如大洋板塊深俯衝)軟流圈下界可深達700km。地震波在軟流圈的波速下降10%左右,形成一個低速區。這可能是由於軟流圈存在部分熔融。
大洋地殼下的岩石圈-軟流圈邊界比較淺(平均在60km深處),地震波在此會突然下降5-10%。在中洋脊,岩石圈-軟流圈邊界在大洋地殼下幾千米處。
🗒️ Answer
軟流圈是地球內部的一層,位於岩石圈底下,中間圈層頂部。它主要由高溫高壓下的黏稠物質組成,能夠緩慢流動,其性質類似於流動的瀝青。[1][2]
軟流圈通常厚約200公里左右,深度從地表下約100公里開始。[2][3][4] 由於高溫,軟流圈的物質呈現部分熔融狀態,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動性。[6]
軟流圈的熱對流是推動板塊運動的主要動力來源。[5] 因此,軟流圈在地球的構造和板塊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Sources
- pedia.cloud.edu.tw - 軟流圈- 教育百科
- zh.wikipedia.org - 軟流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ww.ehanlin.com.tw - 國中地球科學- 軟流圈
- www.ehanlin.com.tw - 高中地球科學- 軟流圈
- mynotes.org - 軟流圈是甚麼?
- dict.revised.moe.edu.tw - 辭典檢視[軟流圈: ㄖㄨㄢˇ ㄌㄧㄡˊ ㄑㄩㄢ]
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為數個大型板塊,這些板塊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相互交互作用的現象。
軟流圈的概念源於地球內部的熱對流,即地幔中的岩石物質因為熱量的傳遞而產生對流運動。
這種對流運動導致岩石圈上的板塊移動,形成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動和山脈的形成。
軟流圈的運動是由地幔中的岩石物質的流動所驅動的,這種流動是由地球內部的熱量差異引起的。
板塊的運動可以是相互靠近(碰撞)或相互遠離(擴張),這種運動稱為板塊邊界。
板塊邊界可以是造山帶、地震帶或海洋中脊等地形特徵。
軟流圈理論幫助我們理解地球表面的變動和地球內部的動力學。
它解釋了地震、火山活動和板塊運動等現象的形成和演化。
通過研究軟流圈的運動,科學家能夠更好地預測地震和火山爆發,並提供更準確的地質風險評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