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又到台北大學參加SOIL系列的研習,有一些心得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
講師是祖師爺陳明璋教授,帶來SOIL最原始的概念,以及教授研究多年的幾個數學概念教學

※教學三友:
─器(教學工具如媒材、講義)、
─理(教學原理,又分作基礎的認知心理學等以及學習心理學的多媒體教學、認知負荷概念等)、
─術(教學策略如講述、實作、分組討論等)
三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接著,認知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理論是艱深龐大的知識體,一時半刻是學不完的,因此教授將其精隨化為S(選取)O(組織)I(整合)L(學習)心法,讓老師們能快速掌握概念,並應用於規畫適當的教學方法
─SO屬於外在認知的部分,透過資訊的選取、編排、呈現,讓學習者能在有限的工作記憶中明確、快速地掌握重要資訊
─IL屬於內在認知的部分,將所學的新知與先輩知識作有意義、有效的連結,並真正成為學習者自身的知識,而能發生學習遷移(應用、分析、評鑑、創造)

當SO的部分做得好時,能如同擴展工作記憶,並放大、加強學習者在IL部分的進展,也就是透過外在認知增進內在認知
若SO做得不好,學生會一直在「尋找」有意義的資訊,只停留在找而沒有進入思考,就沒有辦法有效的學習遷移(真的懂)
就像在課堂上,學生如果一直問「老師,在哪裡?在講哪裡?」那更不用說要他好好學會你想傳遞的知識
→→這就是學思達講義一直強調的精隨之一!
接下來教授提的範例是白居易的七夕和李清照的七夕
而且透過他的解構(分段落、指出關鍵字)、重構(文字呈現和配插圖),不僅不用講解就能看懂這兩首詩詞的意義,還能夠更深層的去欣賞這兩首詩詞的情感與意涵
這讓我知道,SOIL不僅可以增進數學、科學的教學,文學教學也一併適用

下一段是一連串數學教學的示範,從國小到高中的內容都有
我只寫下自己用得上的部份,像是找因數、輾轉相除法、質因數分解、二元一次方程式、多邊形內角和公式證明、畢氏定理證明
一言以蔽之:「用陣列、表格和步驟化,讓學生看見這些事情的思考脈絡」如此一來才能避免流於符號形式的運算,讓學生真正、而且快速的理解數學
我真心覺得數學課本應該都要這樣編寫,不然數學課本都沒人看,也看不懂,所以老師上課也都不用課本,只仰賴老師自己的講述與示範,在數學這個領域難以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

講座的最後,還是回到SOIL心法
老師的教法與引導,要能夠觸發學生提取出先備知識,與新知識連結
要如何有效地連結?就是老師選擇呈現的知識(S),要能讓學生看見其結構(O),學習者在形成知識結構時,自然會去回溯那些你呈現的知識(S),並進入知識的整合(I);同時,學習者在整合那些知識時(I),會去回溯S和O的部分,這個回饋歷程,會不斷不斷地複習,再進到「懂了」、「學習遷移」(L)時,也會經歷這個SOI回饋歷程
掌握四大教學設計原則:明確、結構、脈絡、關聯,就能降低SO部分的外在認知負荷,增進IL的內在認知負荷,以達到有效的認知
每每參加完SOIL的研習,都更讓我進一步理解學思達為何成功,為何能有效增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尤其最近剛做完觀議課
因為學思達的每一項重點(自學講義、問題思考、討論、發表等等),都在在切合SOIL心法的每一概念

我期待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個部分,帶入學思達社群中,讓SOIL與學思達相輔相成,成為彼此檢核、實證的工具,相信一定可以創造出更厲害的教學模式
如果有學思達老師有興趣多了解的話,真的很推薦先在網路上看SOIL初階影片、再去參加進階研習,還有之後的高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lv 的頭像
    tslv

    ❤ 愛分享 ❤ :: 隨意窩 Xuite日誌

    ts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