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系不教讀心術,那到底在學什麼?畢業後能幹嘛? | IOH 開放個人經驗平台
給想念心理系的高中生
心理相關科系很多元,且參採的考科不盡相同。大家可能直覺想到對心理學感興趣,不就應該念心理系嗎?沒有錯,但其實除了心理系之外,還有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或是特別聲明自己是特定心理學領域的科系,像是輔仁大學的臨床心理學系,或是世新大學的社會心理學系等。
多數的心理系,參採的科目是自然組取向的,不過像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因為參採數B,會被一些學生定義為社會組取向的。這其實是不得已的下策,因為輔仁大學心理系一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我們希望學生的組成是人文社會與科學各半。但是在現行的制度下,無法有這樣的彈性,也只能寄望一些自然組的學生也會考數B,進而選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多數是參採人文社會考科,這點是比較沒有疑問的。至於特定心理學領域的學系,就會依據屬性,參採相關的考科。
除了入學方式不同之外,課程規劃上也有一些差異。心理系的核心課程大致上相同,但每個學校會有自己的特色課程,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為例,我們的特色課程就包含了敘說、反映與實踐等課程。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和心理系課程最大的差異有兩點:一、課程多數是兩學分,但畢業學分沒有差異,所以需要修比較多門課。二、幾乎沒有工商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相關的課程。所以,你要想想自己是比較想要進入哪一類的心理相關科系!或是更務實去想,進入哪一類的系,你是最容易被錄取的。
學習歷程檔案該怎麼呈現自己?
我想這一點是很多人想問的,但是每個學校的委員看重的點不同,所以真的很難給大家建議。不過,我想大家可以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 真誠。
老師們想看到的是你真實的樣子,而不是一個被別人美化後的樣子。雖然你真實的樣子可能不一定美好,但是若你們面對自己的不美好,也有所反思,那就是好的呈現。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不美好和不認真不是同樣的事情,大家不要混為一談。
二、 展現對人的興趣。
既然要念心理相關科系,那麼你要用一些方式讓大家知道你對人是感興趣的。你有很多作法可以做到這件事情,但最不建議的作法,就是告訴委員說你很喜歡觀察人、很善解人意、大家都會找你談心事。這些可能都是真的,也是重要的事情,但是當每位申請者都這樣寫的時候,列出這些項目,就沒什麼意義了。
你可以換個角度來呈現,比方說你想要讓我們知道你很喜歡觀察人,那麼你可以寫一份報告,讓我們知道你在星巴克坐了一個上午,有什樣的觀察(這只是舉例,請不要傻傻地照著做,不然也是扣分,因為這反映了你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 展現思考的能力。
這包含了邏輯思考、訊息整合以及反思等能力。心理學是一門很仰賴思考的學門,因為我們面對的是難以被捉摸、定義的人,所以你怎麼想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至於要怎麼展現自己的思考能力,小論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但是,最好是自己發自內心寫的小論文,而不是在課堂中老師引導你們寫的小論文。審查委員一看就會知道,哪些是自己完成的,哪些是有老師的介入。如果你有同校的同學也會跟你申請同一個科系,那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們上傳的資料,有可能會很像,因為是同樣的老師指導你們做的東西。其他的,我就不要說太明白了。
除了這幾個原則之外,我還有幾個建議。既然心理相關科系是以人為主體,那麼你要思考委員們看資料的心情,如果可以讓我們很輕鬆、愉悅的瀏覽你的資料,那麼我們對於你的資料就會有比較好的評價。若你美感不好,那資料至少要做到整齊、清晰;若你的美感不錯,那善用一些視覺的元素,絕對會幫你加分的。
最後,現在有很多管道可以獲得一些證明,老實說,如果這個證明擺明了就是花錢就會有的,或是申請就會有的,那其實對你的幫助非常有限。
該怎麼讓委員覺得你就是適合念心理相關科系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簡單的答案是這樣的,若你已經投入很多的時間、資源去認識心理學,那你應該有自己的答案。如果你還沒有,那就表示,你其實還沒有那麼認識心理學!
心理學不是只有心理諮商,若你是抱持想成為一位心理師而想要申請心理相關科系,那我覺得你的資料很難展露頭角。但你也不要太焦慮,因為一百個學生中,大概有九十五個會表達自己對於心理諮商的興趣。如果你其實沒有去探索,只是為了讓自己顯得不一樣,就說自己對其他心理學領域也感興趣,那也有點矯情。你要知道心理系的老師,多數心思比較細膩,這種太表面的東西,很容易會被看透的。我建議大家不要為了刻意迎合心理系的老師,就想辦法強調自己和心理學之間有很緊密的關係。其實,心理學無所不在,你該做的應該是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這對你才是最有利的。
如果可以的話,找一些人幫你看看你的申請資料,幫你進行模擬面試。這個人最好是不太認識你的人,那麼可以給你一些更客觀的建議,畢竟看資料的老師們,也都不認識你,對吧!
祝福大家申請順利!
※本文轉載自輔仁大學心理學系youtube頻道影片《給對心理相關科系感興趣高中生的個人申請指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