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http://enc.moe.edu.tw/about.php
紫錐菊(Echinacea spp.)為原生於北美地區的多年生菊科植物, 學名為Echinacea spp., 英文名為Purpleconeflower ,中文名稱為紫錐菊、松果菊或紫錐花,台灣於民國89 年從國外引進試種,發現可適合台灣的氣候土壤條件栽培。北美印地安人是最先利用紫錐菊治療蛇蟲咬傷、其他皮膚傷口和醫治牙痛及喉嚨痛等。後來歐洲各國對紫錐菊的藥用效果發生興趣,特別是德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最多,發現紫錐菊有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紫錐菊屬菊科,紫錐菊屬(Echinacea s p p .) 之多年生草本植物, 計有9 個種(species),其中E. purpurea (Li.) Moench,E. angusifolia D.C.及E. pallida Nutt.等3 個種類具有藥用效果,另外6 個種尚無藥用之報告。紫錐菊可耐低溫(-25 ℃及-40 ℃)及乾旱,會產生強壯、具細毛、單一或分枝性的花莖,長約30~100 公分,葉片長約15~30植株通常在第二或三年開花,假如於第一年早春室內育苗,移植田間,偶而也會在第一年開花。成熟株開花期自夏初至早秋季節,每株開1 朵以上的花,花朵著生於花莖頂端,為放射碟狀(花瓣直舌狀基部2~3 缺刻),花瓣著生於頭狀花序基部,放射狀花瓣顏色變異範圍自白色或粉紅、玫瑰紅至紫色,紫錐菊花型美觀,亦可發展為觀賞用花卉。
關於紫錐花運動 |
一、背景 政府為擴大宣示反毒,自83年開始舉辦「全國反毒會議」,迄今19年,但因新毒品層出不窮,其種類、偽裝形態及變異,不易完全察覺阻斷,故反毒宣導似難一仍舊慣,而有必要予以提高層次,以嶄新及系統性之作法加以有效因應。回顧我國近百年重大文化覺醒或風行活動,多起自校園,如民國初葉之五四運動、晚近60年代之校園民歌,均從校園發軔,擴散至社會,帶動沛然莫之能禦的風氣,引領了時代風騷。校園之於社會的其他系統,是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因學生年輕識淺,涉世未深,對次文化的引誘抵抗力較弱,易受外力或有心人士的影響;但學生亦是一群有理想、熱情、自覺、自醒能力的青年或青少年,相信在優質的文化刺激下,能對當前不良風習予以批判,並做出正確的抉擇。我們認為人類施用毒品是一種嚴重的「病態文化」,為了消弭這種「病態文化」,依循以往歷史經驗,更認為應從有熱情、有理想的校園塑造新思維、新觀念,引導青年學子對自我生命的期許與熱情,以消除人類病態文化為21世紀的青年任務之一,並以兼善天下的抱負,將反毒的紫錐花運動由我國校園、社會再推向國際,讓全球國際社會共同奮鬥。 二、推動構想 馬總統於101年6月2日 出席101年反毒會議之反毒博覽會時,在民間團體、教育部蔣部長及 總統傳遞揮舞「紫錐花運動」旗幟,宣示「紫錐花運動」,由校園推向 三、我國推廣「紫錐花運動」方法響應聯合國國際反毒日 臺灣發起紫錐花運動 邀請您共同推廣紫錐花標幟 教育部、法務部、行政院衛生署及相關機關 敬啟
四、創作理念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