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臭氧層破洞[小百科]
一般所稱的臭氧洞(Ozone Hole),並非代表真的有「洞」,而表示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異常稀少的區域。由於南極氣溫比北極低,一般而言臭氧流失比北極嚴重,往年北極臭氧流失很有限,不過上述這份研究,推翻了過去一般人的觀念。
史無前例!北極臭氧層破大洞 面積55倍台灣大 2011年10月4日 10:33
資料來源 : http://www.nownews.com/2011/10/04/91-2746735.htm#ixzz1nv8oGNOM
繼南極上空臭氧破洞後,北極的臭氧也首度證實遭到大規模破壞,且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德國或加州,等同於55個台灣大小;科學家指出,今年是首次出現北極臭氧層破洞,且臭氧流失的嚴重程度令人擔憂。
根據英國期刊「自然」電子版2日內容指出,美國、加拿大、芬蘭、丹麥等國研究人員,從2010年至2011年的北極冬季到春季期間,進行衛星測量;發現距離地表15至23公里處臭氧嚴重耗損,最嚴重的損耗甚至超過8成,破洞大小不亞於南極。
科學家指出,北極上空破洞一度經過東歐、俄羅斯和蒙古上空約2週時間,導致當地民眾暴露於較高幅度、非持續性的紫外線照射;但因為破洞位置經常變動,無法預測此臭氧流失情況是否會再出現。
專家證實,北極同溫層今年低溫時間從去年12月直到今年4月,持續相當久,且低溫籠罩範圍擴大,而破壞臭氧層的元凶「氟氯碳化物」在低溫下會格外活躍,再加上極地渦旋又比往年強大,嚴重加速臭氧消耗。
據了解,臭氧層主要功能是替地球阻擋短波紫外線,若臭氧層出現破洞,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所謂的臭氧洞,並非確實有個「洞」,而是指臭氧含量異常稀少區域。科學家表示,不同於南極人煙稀少,北極圈離北歐、俄羅斯北部相當近,這些國家民眾的健康令人堪憂。
臭氧流失程度與南極相當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科學家二日指出,北極上空的臭氧層在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天期間出現破(空)洞,面積達兩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五個德國或加州大,這也是北極臭氧流失嚴重程度首次與南極相當。也就是說,北極臭氧層首次出現一個真正的破洞!倘若這個趨勢不變,大氣中破壞環境的物質繼續增加,臭氧層的破壞也會愈來愈嚴重。
最嚴重處 80%臭氧已流失
美國、加拿大、芬蘭、丹麥等國研究人員,在二○一○年到一一年的北極冬季到春季期間,進行衛星測量;發現北極上空十五到二十三公里臭氧嚴重流失,最嚴重的出現在十八到二十公里高處,有八十%的臭氧流失。這份在「自然」期刊發表的報告說,「這是首次出現臭氧流失程度足以被合理地稱為是北極臭氧破洞」。
位於平流層的臭氧層能過濾會致癌的紫外線,如同地球的保護層,通常在南、北極冬春季期間會發生季節性破壞。一部分是因人造氯基化合物,如已遭聯合國禁用的氟氯碳化物;另一原因是酷寒,因為會破壞臭氧的氯分子在酷寒下最活躍。
所謂的臭氧洞(Ozone Hole),並不是真正有個「洞」,只是表示臭氧含量反常稀少的區域。南極因為氣溫比北極低得多,通常臭氧流失比北極嚴重,過去北極臭氧流失相當有限,不過二日發表的這份研究,挑戰了此一傳統思維。
去年超冷寒冬 極地渦旋特強導致
這次北極臭氧破洞並非因為溫度異常低,而是上個冬季處於嚴寒時間和區域都異常長、大,極地的寒帶氣流「極地渦旋」特別強。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科學家桑提說,「從十二月到四月持續酷寒,這在北極紀錄史上前所未見」。另一名科學家曼尼指出,「尤其在三月到四月初期間,有二十七天都處於低臭氧總量,即低於二百五十陶柏森單位(Dobson Unit,臭氧量單位)」,「低於二百五十陶柏森單位的區域最大達到兩百萬平方公里,約是德國或加州面積的五倍」,這樣的規模與一九八○年代中期南極臭氧流失情況類似。
這個破洞四月間有約兩週時間飄到東歐、俄羅斯、蒙古上空,讓這些地區的人暴露在高度紫外線下,但非持續性,因為破洞位置經常變動。目前無法預測這種臭氧流失情況是否會再出現,但是研究預期,若再出現如去年的酷寒,而大氣中氯分子量又高時就會再發生。近十年北極平流層氣溫,有四年是三十二年來最溫暖的、有兩年是最冷。
世界氣象組織八月發佈今年首份「南極臭氧空洞公報」,指出,南極臭氧空洞面積接近過去十年的平均值,比二○○八年和一○年稍大,但比○九年稍小。全球一百九十六國於一九八九年簽署生效的「蒙特婁保護臭氧層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後,全球大部分地區已停產氟氯碳化合物,專家預期南極臭氧破洞可在本世紀中封合。
資料來源 : 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725453
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美國、加拿大、芬蘭、丹麥等國研究人員,在2010年到2011年的北極冬季到春季期間,進行衛星測量;發現北極上空15到23公里臭氧嚴重流失,最嚴重的出現在18到20公里高處,有80%的臭氧流失。這份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的報告說,「這是首次出現臭氧流失程度足以被合理地稱為是北極臭氧破洞」。
位於平流層的臭氧層能過濾會致癌的紫外線,形同地球的保護層,通常在南、北極冬春季期間會發生季節性破壞。有一部分是因為人造氯基化合物,如已遭聯合國禁用的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CFC);另一原因是酷寒,因為會破壞臭氧的氯分子在酷寒下最活躍。
這次北極臭氧破洞並非因為溫度異常低,而是上個冬季處於嚴寒時間和區域都異常長、大,極地的寒帶氣流「極地渦旋」特別強。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相關單位表示:「從12月到4月持續酷寒,這在北極紀錄史上前所未見」。另一名科學家曼尼(Gloria Manney)指出,「尤其在3月到4月初期間,有27天都處於低臭氧總量,即低於250陶柏森單位(Dobson Unit,臭氧量單位)」,「低於250陶柏森單位的區域最大達到兩百萬平方公里,約是德國或加州面積的5倍」,這樣的規模與1980年代中期南極臭氧流失情況類似。
這個破洞4月間有約2週時間飄到東歐、俄羅斯、蒙古等地區上空,讓這些地區的人暴露在高度紫外線下,然而並非持續性,因為破洞位置經常變動。目前無法預測這種臭氧流失情況是否會再出現,但是根據研究預測,如果再出現如去年的酷寒,而大氣中氯分子量又高時就會再發生。最近10年北極平流層氣溫,有4年是32年來最溫暖的、有兩年是最冷。
世界氣象組織(WMO)在2011年8月發佈今年首份「南極臭氧空洞公報」,指出,南極臭氧空洞面積接近過去10年的平均值,比2008年和2010年稍大,但比2009年稍小。在全球196國於1989年簽署生效的「蒙特婁保護臭氧層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後,全球大部分地區已停產氟氯碳化合物,專家預期南極臭氧破洞可在本世紀中封合。
一般所稱的臭氧洞(Ozone Hole),並非代表真的有「洞」,而表示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異常稀少的區域。由於南極氣溫比北極低,一般而言臭氧流失比北極嚴重,往年北極臭氧流失很有限,不過上述這份研究,推翻了過去一般人的觀念。
史無前例!北極臭氧層破大洞 面積55倍台灣大 2011年10月4日 10:33
資料來源 : http://www.nownews.com/2011/10/04/91-2746735.htm#ixzz1nv8oGNOM
繼南極上空臭氧破洞後,北極的臭氧也首度證實遭到大規模破壞,且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德國或加州,等同於55個台灣大小;科學家指出,今年是首次出現北極臭氧層破洞,且臭氧流失的嚴重程度令人擔憂。
根據英國期刊「自然」電子版2日內容指出,美國、加拿大、芬蘭、丹麥等國研究人員,從2010年至2011年的北極冬季到春季期間,進行衛星測量;發現距離地表15至23公里處臭氧嚴重耗損,最嚴重的損耗甚至超過8成,破洞大小不亞於南極。
科學家指出,北極上空破洞一度經過東歐、俄羅斯和蒙古上空約2週時間,導致當地民眾暴露於較高幅度、非持續性的紫外線照射;但因為破洞位置經常變動,無法預測此臭氧流失情況是否會再出現。
專家證實,北極同溫層今年低溫時間從去年12月直到今年4月,持續相當久,且低溫籠罩範圍擴大,而破壞臭氧層的元凶「氟氯碳化物」在低溫下會格外活躍,再加上極地渦旋又比往年強大,嚴重加速臭氧消耗。
據了解,臭氧層主要功能是替地球阻擋短波紫外線,若臭氧層出現破洞,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所謂的臭氧洞,並非確實有個「洞」,而是指臭氧含量異常稀少區域。科學家表示,不同於南極人煙稀少,北極圈離北歐、俄羅斯北部相當近,這些國家民眾的健康令人堪憂。
北極臭氧層破洞 五個德國大
【摘錄自2011年10月4日自由時報報導】
臭氧流失程度與南極相當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科學家二日指出,北極上空的臭氧層在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天期間出現破(空)洞,面積達兩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五個德國或加州大,這也是北極臭氧流失嚴重程度首次與南極相當。也就是說,北極臭氧層首次出現一個真正的破洞!倘若這個趨勢不變,大氣中破壞環境的物質繼續增加,臭氧層的破壞也會愈來愈嚴重。
最嚴重處 80%臭氧已流失
美國、加拿大、芬蘭、丹麥等國研究人員,在二○一○年到一一年的北極冬季到春季期間,進行衛星測量;發現北極上空十五到二十三公里臭氧嚴重流失,最嚴重的出現在十八到二十公里高處,有八十%的臭氧流失。這份在「自然」期刊發表的報告說,「這是首次出現臭氧流失程度足以被合理地稱為是北極臭氧破洞」。
位於平流層的臭氧層能過濾會致癌的紫外線,如同地球的保護層,通常在南、北極冬春季期間會發生季節性破壞。一部分是因人造氯基化合物,如已遭聯合國禁用的氟氯碳化物;另一原因是酷寒,因為會破壞臭氧的氯分子在酷寒下最活躍。
所謂的臭氧洞(Ozone Hole),並不是真正有個「洞」,只是表示臭氧含量反常稀少的區域。南極因為氣溫比北極低得多,通常臭氧流失比北極嚴重,過去北極臭氧流失相當有限,不過二日發表的這份研究,挑戰了此一傳統思維。
去年超冷寒冬 極地渦旋特強導致
這次北極臭氧破洞並非因為溫度異常低,而是上個冬季處於嚴寒時間和區域都異常長、大,極地的寒帶氣流「極地渦旋」特別強。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科學家桑提說,「從十二月到四月持續酷寒,這在北極紀錄史上前所未見」。另一名科學家曼尼指出,「尤其在三月到四月初期間,有二十七天都處於低臭氧總量,即低於二百五十陶柏森單位(Dobson Unit,臭氧量單位)」,「低於二百五十陶柏森單位的區域最大達到兩百萬平方公里,約是德國或加州面積的五倍」,這樣的規模與一九八○年代中期南極臭氧流失情況類似。
這個破洞四月間有約兩週時間飄到東歐、俄羅斯、蒙古上空,讓這些地區的人暴露在高度紫外線下,但非持續性,因為破洞位置經常變動。目前無法預測這種臭氧流失情況是否會再出現,但是研究預期,若再出現如去年的酷寒,而大氣中氯分子量又高時就會再發生。近十年北極平流層氣溫,有四年是三十二年來最溫暖的、有兩年是最冷。
世界氣象組織八月發佈今年首份「南極臭氧空洞公報」,指出,南極臭氧空洞面積接近過去十年的平均值,比二○○八年和一○年稍大,但比○九年稍小。全球一百九十六國於一九八九年簽署生效的「蒙特婁保護臭氧層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後,全球大部分地區已停產氟氯碳化合物,專家預期南極臭氧破洞可在本世紀中封合。
資料來源 : 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725453
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美國、加拿大、芬蘭、丹麥等國研究人員,在2010年到2011年的北極冬季到春季期間,進行衛星測量;發現北極上空15到23公里臭氧嚴重流失,最嚴重的出現在18到20公里高處,有80%的臭氧流失。這份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的報告說,「這是首次出現臭氧流失程度足以被合理地稱為是北極臭氧破洞」。
位於平流層的臭氧層能過濾會致癌的紫外線,形同地球的保護層,通常在南、北極冬春季期間會發生季節性破壞。有一部分是因為人造氯基化合物,如已遭聯合國禁用的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CFC);另一原因是酷寒,因為會破壞臭氧的氯分子在酷寒下最活躍。
這次北極臭氧破洞並非因為溫度異常低,而是上個冬季處於嚴寒時間和區域都異常長、大,極地的寒帶氣流「極地渦旋」特別強。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相關單位表示:「從12月到4月持續酷寒,這在北極紀錄史上前所未見」。另一名科學家曼尼(Gloria Manney)指出,「尤其在3月到4月初期間,有27天都處於低臭氧總量,即低於250陶柏森單位(Dobson Unit,臭氧量單位)」,「低於250陶柏森單位的區域最大達到兩百萬平方公里,約是德國或加州面積的5倍」,這樣的規模與1980年代中期南極臭氧流失情況類似。
這個破洞4月間有約2週時間飄到東歐、俄羅斯、蒙古等地區上空,讓這些地區的人暴露在高度紫外線下,然而並非持續性,因為破洞位置經常變動。目前無法預測這種臭氧流失情況是否會再出現,但是根據研究預測,如果再出現如去年的酷寒,而大氣中氯分子量又高時就會再發生。最近10年北極平流層氣溫,有4年是32年來最溫暖的、有兩年是最冷。
世界氣象組織(WMO)在2011年8月發佈今年首份「南極臭氧空洞公報」,指出,南極臭氧空洞面積接近過去10年的平均值,比2008年和2010年稍大,但比2009年稍小。在全球196國於1989年簽署生效的「蒙特婁保護臭氧層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後,全球大部分地區已停產氟氯碳化合物,專家預期南極臭氧破洞可在本世紀中封合。
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二日公布的圖片。圖左為今年三月中北極上空約二十公里的平流層臭氧值,當時接近北極臭氧流失最嚴重階段;右為同日同高度的北極低平流層一氧化氯值,此為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化學物質。 (歐新社)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