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效應 與 共伴效應

最近最近米塔(MITAG,米克羅尼西命名,女子名)和哈吉貝(HAGIBIS,菲律賓命名,原意:迅速)在臺灣附近,由於颱風的位置,所以報導上提到了兩個名詞:「滕原效應」和「共伴效應」。我想在此解釋一下。

記得當年在金石堂個人網路書店時,就有人問過「滕原效應」。說明完後,有人開玩笑說,還以為這個「藤原」是藤原紀香還是那位叫藤原的明星,好像棋靈王裡也有個藤原佐為。當然這都不是。

滕原效應又稱雙颱效應,來自日本氣象學家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的研究。滕原效應(雙颱效應)是指當兩個颱風距離在10001200公里以內的時候,兩颱風會相互牽制,彼此會發生交互作用,有可能互相牽引行進方向,也有可能變成雙颱合一。

相關說明,可以參見以下網址: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zh-tw):藤原效應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B%95%E5%8E%9F%E6%95%88%E6%87%89&variant=zh-tw

香港天文臺http://www.weather.gov.hk/contentc.htm):什麼是「藤原效應」?(http://www.weather.gov.hk/education/edu01met/wxphe/ele_fujiwhara_c.htm

聯合報-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新聞中的科學:怪颱》藤原效應 雙颱結伴往哪兒走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45117

 

而所謂共伴效應,是指颱風(秋颱)在巴士海峽附近(恆春外海附近)時,因颱風外圍環流(逆時鐘氣流)與東北季風,在臺灣的東北外海附近造成合流的現象,此謂之共伴環流。

共伴環流因混合著東北季風較冷的空氣,以及颱風環流所挾帶的暖濕空氣,所以造成此氣流中含有較多的水氣,再配合臺灣東北部地形的舉升,以致形成劇烈降水。而由於颱風外圍環流不停地提供暖濕空氣,因此降雨時間也會明顯增長許多。也就是在共伴效應下,會為臺灣帶來豪大雨。

例如最近的情況,2007.11.23中央氣象局表示:中颱米塔可能在通過呂宋島之後,向北偏轉,碰上南下的北方系統,會再度轉向東北,如果偏轉的時間剛好在巴士海峽西側,颱風的外圍環流水氣,結合東北季風,在迎風的北臺灣地區,產生典型秋颱的共伴效應:將帶來豪大雨!

 

共伴效應 就是好發於秋冬期間,此時台灣一帶已經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下,此時南方若有低氣壓、熱帶低壓或颱風接近時,往往和東北季風相遇,產生明顯鋒面造成豪雨。爲什麼會產生豪雨?這就是由大陸冷高壓在台灣西北方時,冷空氣自高壓中心順時鐘吹岀,到達台灣即成吹東北風,而南方的低氣壓、熱帶低壓或颱風是屬於熱帶地區的產物,帶來的空氣旣暖且濕,當低氣壓、熱帶低壓或颱風靠近台灣(或巴士海峽一帶)時,兩種不同秉性的空氣,在迎風面的北部、東北部及東部產生劇烈衝突,即會形成明顯鋒面而產生大量降水,這就稱為[共伴效應]。

過去的歷史中可以發現典型的[共伴效應],在近20年間有西元1987年的琳恩颱風,西元2000年的象神颱風,都是颱風和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造成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出現豪雨,當時也造成嚴重的水災

關於共伴效應,可以參考網址:http://front.as.ntu.edu.tw/class/class1/class1_890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