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癬為頭皮與頭髮的黴菌感染,臨床表現依不同的黴菌與病人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弱,有如天懸地隔。
發炎反應輕微,症狀不明顯的頭癬病人只見斷髮,頭皮沒甚麼改變。隨著發炎反應增強,病人症狀越來越明顯,除了斷髮,頭皮會長出皮屑、滲出液、膿 、痂皮等。頭皮發炎厲害時,還腫脹隆起,排出膿汁,此型頭癬特別稱為「禿瘡癬」(kerion)。
斷髮為頭癬最重要的特徵,被黴菌破壞得最厲害的頭髮一出毛囊開口就折斷了,此時只見頭皮出現小黑點。如黴菌破壞程度輕些,頭髮可能長出頭皮幾公釐才參差不齊地斷掉;破壞更少的,頭髮會長到幾公分才斷。
頭癬的臨床分類有下列幾型:
1.黑點(black dot)型:以頭皮出現小黑點為主要症狀的頭癬。
2.灰斑(gray patch)型或脂漏性皮膚炎型:以夾雜著斷髮的白色皮屑斑為特徵的頭癬。
3.黃癬(favus):以頭皮長出棕黃汙穢的厚厚痂皮為臨床特徵的頭癬。時間久後,病灶處的頭皮萎縮,出現疤痕及永久性禿髮。
4.膿型及禿瘡癬:此型頭癬發炎反應強烈,以化膿性病灶為主,病癒後遺留疤痕與永久性禿髮,這類型頭癬閩南語俗稱「臭頭」。
中國大陸將上述4型分別稱為黑癬、白癬、黃癬、膿癬,簡單易記,值得參考。
事實上,頭癬病人的臨床症狀複雜多變,有些病人的頭上可能兩、三型的病灶同時存在,使得醫師診斷更困難。
頭癬屬於最容易誤診的皮膚病之一,發炎現象不明顯,只以脫屑為主的頭癬常被醫師誤診為頭皮屑或脂漏性皮膚炎,只以局部禿髮為表徵的頭癬可能被醫師誤診為圓禿。
台灣頭癬病人的年齡層呈兩極化現象,一是小孩,另一為老年人,特別是女性老年人,所以醫師不能隨便對這兩個年齡層的病患下頭皮屑或脂漏性皮膚炎的診斷,這當中必夾雜著被誤診的頭癬病人。發炎現象明顯的頭癬由於紅腫、化膿,常被醫師誤診為膿痂疹、毛囊炎、癤、癰等細菌感染性疾病;更甚者筆者還見過因頭皮發炎腫脹,被醫師誤當成腫瘤開刀割掉,然後補皮的小病人。
頭癬診斷不易,所以醫師只能靠勤快檢視病人來降低誤診率,以下為筆者的經驗談:
{1}對於頭皮乍看之下好好的,卻覺得頭皮癢、痛的病人,或是長頭皮屑以及頭皮泛紅發炎的病人,醫師應先仔細檢查病人的頭皮有無斷髮,不能馬上下脂漏性皮膚炎的診斷。
{2}對於所有掉頭髮的病人,醫師應先檢查病人的頭皮上有無斷髮,如發現斷髮,先考慮頭癬的可能性。
{3}對於所有頭皮有膿 或化膿性病灶的病人,醫師都要懷疑是否為頭癬病人。
{4}對於到處求醫的脂漏性皮膚炎病人,以及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的頭皮化膿病人,醫師不要忽略了頭癬這個疾病。
【2007/10/11 聯合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