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 豚 擱 淺 原 因 推 測
 
 
不論鯨或海豚都是同一類動物,在分類學上牠們都隸屬於鯨目,依據體型大小區分成三類:

鯨魚(whale)、海豚(dolphin)及鼠海豚 (porpoise),此乃依體型的大小來區分,

鯨魚體型大約在3-4公尺以上,亦有些例外,如侏儒抹香鯨、小抹香鯨等,

雖號稱「鯨魚」,但成體僅2-4 公尺長。

而海豚則在3公尺以下,鼠海豚則更小。不論鯨,海豚或鼠海豚皆會擱淺。

全世界鯨類擱淺現象相當普遍,大英博物館自一九一三年建立擱淺鯨類紀錄以來,

己知世界上有一萬多頭鯨或海豚擱淺,實際則遠不止於此。

擱淺的情況可分成死亡擱淺或活體擱淺。

一般死亡擱淺的原因多因年老、疾病或受傷,較為單純;而活體擱淺。

尤其是群體擱淺事件,專家搜集了近一世紀之資料,至今仍眾說紛紜。以下是目前常見的幾種說法:

返祖論
哺乳類的鯨是由陸生祖先演變而來,演化到中間階段的兩棲型態,

遇到危險時便會逃上陸地避難,這種習性延續至今,

使得今天中樞神經發達的鯨類遇到生命危機或精神緊迫時,

還會流露原始的行為,往陸地躲避,導致擱淺。

回聲定位論
鯨類藉回聲定位系統在海中尋找方向及食物,當這個系統出了差錯,

譬如疾病、地形混淆或遭遇暴風雨、地震等外力會導致無法辨識方向而擱淺。

這個理論常用來解釋鯨類發生的擱淺事件。

寄生蟲疾病論
擱淺的鯨豚常伴有寄生蟲或某些疾病徵兆,嚴重者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或影響聽覺因而擱淺,

然而很多正常的鯨豚身上亦發現許多寄生蟲,其負荷量與致病機制尚待研究。

社群論                                 
群居的鯨群,常有一隻扮演嚮導,一旦此嚮導有異常現象上岸擱淺,其他成員便追隨其後;

經常有受傷、未成熟鯨擱淺遇險,合群的鯨可能是基於互相救助的習性,造成了群體擱淺。

攝食論
鯨有近岸攝食習性,會跟縱迴游或生產卵的魚和烏賊,游近岸邊捕食,因戀食忘返,退潮後遂擱淺。

追捕論
當兇猛的鯨類(如虎鯨)追趕較小型鯨類(如條紋海豚或領航鯨)時,

虎鯨的聲音可能使條紋海豚在驚慌之下逃向岸邊,雖暫時逃離虎鯨,卻因不習慣淺水域而擱淺。

汙染論
工業產生的廢物引起鯨類體內毒素的累積,如在雄性脂肪中的多氯聯苯今量造成精子濃度的減少,

降低生育能力;或食用有毒物質而致死亡。

自然毒素                                
海中的有毒藻類大發生時,如紅潮,鯨豚遭遇後可能中毒而擱淺。

氣候論
海嘯、地震、颱風及寒流等,惡劣的氣候因子可能使某些鯨豚個體不堪支撐而擱淺上岸,

或游進不熟悉的淺灣環境。

地形論
在地形複雜處,可能造成鯨豚擱淺,大洋性的鯨豚較常在沿岸發生擱淺。

有時,因淺水地區會使鯨豚誤判回聲的訊息,尤其是在沙岸斜坡,或是在暴風期間,

水中混有大量的氣泡及沙子,故特殊地形配合氣候亦可能造成擱淺。

地磁論
英國林諾斯卡(Klinowska)博士認為鯨類洄游時是沿著磁場地形而移動,

在歐洲許多擱淺發生在磁力場走向與海岸線成垂直,另外,

在美國克斯奇維克(Kirschvink)博士亦有相似之發現,這個說法目前是相當熱門的。

人類傷害             

鯨在海中有些經歷漁網劫難或標槍刺射後,雖僥倖逃脫,然或因驚慌,或因身體受傷無法正常游行而擱淺。 

 

台灣擱淺鯨豚血液學、病理學與臨床之分析研究

為了提供擱淺鯨豚的適當治療法,因此收集台灣1998至2000年14隻活體擱淺鯨豚的臨床檢查、

血液學資料和解剖報告進行分析,包括了3隻熱帶點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

5隻糙齒海豚(Steno breviceps),2隻瑞氏海豚(Grampus griseus),

1隻侏儒抹香鯨(Kogia simus),3隻小抹香鯨(Kogia breviceps)。

在臨床檢查上,可在大部分動物觀察到黏膜乾燥、鯨脂變薄、顯現「頸部」、

噴氣孔後方內凹或背鰭下方肌肉削減凹陷等脫水及營養不良的 症狀。

就血液分析得知,擱淺鯨豚有42%其WBC值有上升變化;在肝指數方面可見有79%其AST值及ALT值上升;

在營養狀況上可見有42%其 albumin、36%其triglyceride值、36%其total protein值下降。

其他血檢值方面則可見42%鯨豚其LDH值及36%其K值上升。

在解剖報告方面,我們共發現有心肌病變、心包囊積水、鬱血性心衰 竭、肺鬱血、肺水腫、

化膿性肺炎、脂肪肝、胃潰瘍、胃腸道寄生蟲、充出血等症狀。

綜合以上所述,脫水、營養不良、肺臟心臟胃腸道等處的疾病揭示擱淺鯨豚常見的疾病且須作緊急的處理,

包括扶正身體、避免噴氣孔吸入海水、補充水分、營養、抗生素投與及減少緊迫等。

 

 

海底世界其實很吵 

海底其實   鯨豚常常因此發瘋

 
人怕吵,水中生物也怕噪音!
根據研究調查,海底原來也是一個喧鬧的世界,
鯨豚類等海洋哺乳類生物主要是靠聽覺器官來辨識環境,
不過人為的噪音確實會影響鯨豚的生存,
像是水域中常見的人為噪音包括水中爆炸、海底挖掘、海軍聲納等,
都可能對鯨豚類造成影響,如果讓它們聽覺產生混亂,
輕則可能會受傷、聽力損失,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引起行為偏差,造成擱淺甚至死亡。
 
 
環保署日前邀請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旅美專家
Mr.Shane Guan進行「鯨類與水中噪音」的專題演講,專家指出,
人為噪音的確會影響到鯨豚生存,包括海軍聲納、海洋地質探勘、
開採石油的海岸工程等,
嚴重的話可能影響到鯨豚生存並破壞海洋生態,
對此,美國相關單位將實施一系列減緩與相關監測措施。
而環保署表示,我國擁有豐富海洋資源,未來也將研究增修相關規範。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楊慶熙說:
「我們會收集相關資料,譬如說沿海哪些類似這些活動,
讓鯨豚類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像這方面的研究會進行,
參考這些結果後,再來做下一步工作,進行相關措施研擬。」
 
專家指出,鯨豚類在海洋中屬高等哺乳類動物,
比起其他海洋生物還要敏感,容易受外界影響,
呼籲民眾應該關心水中人為噪音對鯨豚所造成的影響,
同提也強調人類有義務維護鯨豚生存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