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來源 :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760372 

「黑天鵝」與「灰犀牛」風險,雖然在金融圈耳熟能詳,但到底是指什麼?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呢?  

央行說,「黑天鵝」事件,是形容發生機率極低、易被忽略的事件,具有不可測性、衝擊力道大,以及後見之明等3大特性;其譬喻源自於16世紀的歐洲,歐洲人過去一直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但1697年時竟在澳洲發現黑色的天鵝,證明了黑天鵝並非「無法想像」的生物,更衍生出特別的涵意。紐約大學教授Nassim Nicholas Taleb於2007年出版《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暢銷書後,「黑天鵝」風險便廣受重視 。

「灰犀牛」一詞則源自2013年1月,由美國學者Michele Wucker所提出,2016年他出版《灰犀牛:如何認清我們忽視的明顯危險並採取行動》(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一書後,才被廣為流傳。

「灰犀牛」係指,極可能發生、影響巨大,但被忽視的威脅,不是隨機的驚奇,而是經過一系列的警告與明顯的證據後所發生的;灰犀牛生長在非洲大草原,身軀龐大,給人一種行動遲緩、安全無害的錯覺,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灰犀牛狂奔,將有爆發性的攻擊力,最終恐引發破壞性極強的災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