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 google search

實行40多年的心肺復甦術,程序大改變!

衛生署與急診醫學會昨均表示,將跟進此指引,最快明年初上路。

2010 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發表的CPR ECC 準則提要,「準則提要」刊物摘錄如下:

心肺復甦 (CPR) 與緊急心臟照護 (ECC) 準則的重要問題和內容更動。

它的建立目的在於,使得復甦救助者以及 AHA 講師著重於復甦專門技術,並關注最重要或具爭議性,或將導致復甦執行或復甦訓練上有所變更的準則建議。此外,它也能夠為建議提供理據。

第一份有關進行心臟停止之胸外按壓後之存活率,且經同儕評核的醫療出版物,問世迄今正好 50 年,復甦專家和施救者在減少心臟疾病和中風造成之死亡和失能方面,投入前所未見的努力。在為心臟停止患者提供 CPR 方面,旁觀者、先遣因應者和醫護人員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高級生命救助者也能夠在心臟停止發生前後與心臟停止後提供極佳的照護。

對於緊急應變系統之立即確認和啟動相關建議所作的精細修正,是根據無反應的徵兆,以及當病患無反應且沒有呼吸或沒有正常呼吸(亦即患者僅有喘息)時的CPR開始實施而得來。

持續強調高品質 CPR 的重要性(以足夠的速率和深度進行按壓、確保每次按壓後完全的胸部回彈、儘量減少按壓中斷以及避免過度通氣)。

2010 AHA CPR ECC 準則再次強調高品質 CPR 的需要,包括

「查看、聽和感覺是否有呼吸」已經從流程中移除在提供30次按壓後,單人施救者應打開患者呼吸道並提供2次呼吸。

胸部按壓速率至少 100 /分鐘 (原本為「大約」100 /分鐘)。在大部份研究中,較多按壓次數會提高存活率。按壓速率不足或頻繁中斷(或兩者皆有)會減少每分鐘實施的按壓總次數。

成人按壓深度至少 2 英吋 ( 5 公分 );嬰兒和兒童按壓深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尺寸的三分之一 (嬰兒約為 1.5 英吋 [ 4 公分 ],兒童約為 2 英吋 [ 5 公分 ]) 請注意,成人已不再適用 2 英吋的範圍,且針對兒童和嬰兒指定的絕對按壓深度,較舊版 AHA CPR ECC 準則所要求的更深。

A-B-C的順序變更為C-A-B

A 打開呼吸道 AirwayB 檢查呼吸 BreathingC 胸部按壓 Chest compressions

此一改變理由乃為避免施救者在打開呼吸道以給予人工呼吸、取得隔離裝置時受到延誤。將步驟變為C-A-B後,胸部按壓可以較早開始。

每次按壓後確保完全的胸部回彈

儘量避免中斷胸部按壓的施行:動物試驗資料證明,延遲或中斷胸部按壓會降低存活率。

避免過度通氣

有關單一施救者對成人、兒童和嬰兒(除新生兒外)施行急救時建議之302按壓吹氣比並未變動。

2010AHA CPRECC準則也持續建議急救人工呼吸的吹氣約持續一秒。確認高級呼吸道裝置的位置後,可以繼續胸部按壓(速率至少100/分鐘)且不再配合通氣週期。接下來可以使用約每68秒呼吸一次的頻率提供急救人工呼吸(每分鐘約810呼吸)。應避免過度通氣。

一般不建議在通氣期間作環狀軟骨按壓。七個隨機進行的研究顯示,環狀軟骨按壓可能會延遲或阻礙高級呼吸道裝置的放置,也顯示可能發生吸入情形。

更新後的步驟適用成年人、小孩、嬰兒(新生兒除外)。


美國新版本示範影片已上網http://www.youtube.com/americanheartassoc


CPR

 

心肺復甦術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用於患者呼吸終止及心跳停頓時,

合併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來進行急救的一種技術,

目的是要讓氧氣再循環到腦部及全身以維持腦細胞及器官組織之存活。

 

 

 

新版CPR更改了壓胸與吹氣的比例,由原本的15:2 改為30:2,口訣為 - 叫叫ABCD,即:叫(檢查意識)、叫(求救)、A(暢通呼吸道)、B( 人工呼吸)、C(循環)、D(去顫)等六個程序,最後的「去顫」,需要儀器,依照現行法規規定,應由受過專業訓練之醫療救護人員操作。

找尋正確的胸外按壓位置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逢處,避開劍突心外按摩時之手指不可著力於肋骨上,以免造成肋骨骨折,著力點也不可落於「劍突」,因此處為肝臟位置,極易導致肝臟受壓破裂,而雙臂垂直手肘挺直,掌根按於適當部位,用上身的力量助壓。

 

 

<1>.雙手重疊於肋骨與胸骨交會的心窩處。

<2>.雙手互扣,手掌根的橫軸應與胸骨呈垂直狀態。

<3>.急救者跪於患者肩部一側,雙膝與肩同寬,雙肘伸直與胸骨垂直,利用腰力往下壓。


新式CPR只要胸外按壓

圖3:壓-先定位(紅色位置)。(照片提供/張朝煜)
圖2:叫-叫人支援。(照片提供/張朝煜)
圖1:叫-拍肩叫喚。(照片提供/張朝煜)
圖4:壓-再就位、開始壓。(照片提供/張朝煜)

圖.文/張朝煜

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編撰的最新急救準則中,修訂了新的民眾版心肺復甦術(CPR)急救流程。新版「成人CPR」較往昔的技巧更簡易。

在安全環境中,民眾操作CPR的流程口訣,筆者將之簡化成「3C」:Check→Call→CPR、也可以簡稱為「叫叫壓」。

第一個「叫」是對被救者「拍肩叫喚」(如圖1)。若被救者沒有意識反應,立即進行第二個「叫」,是「叫人支援,打電話119」(如圖2)。依照「緊急救護指導員」指導,立即進行第三個「壓」,是對被救者「胸外按壓」。直到救護員到達或病患有反應。

眾所皆知,當心跳停止時,應立即進行CPR,強調的是「沒有正常呼吸」就需被當作是心跳停止般,立即進行CPR。所謂「沒有正常呼吸」,包括「沒有呼吸」與「瀕死狀喟嘆式呼吸(agonal gasps,類似魚離水時,鰓嘴一開一閉狀)」。

研究發現,民眾在面對「喟嘆式呼吸」的病患時,會認為仍有呼吸而未進行CPR,其實這種呼吸型態就是心跳停止的初期表現。因此建議:「緊急救護網指導員」在接獲求救電話時,或在急救教學時,需教導民眾辨識該狀況,並對病患立即進行CPR。

◎新式CPR民眾僅需要「胸外按壓」的技術,步驟是「先定位→再就位→開始壓」。

●先定位:將被救者置於平坦堅實的平面(如地面),施救者跪在病患胸部的一側。按壓定位於病患的胸骨下半部,相對位置是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如圖3)

●再就位:施救者將單手掌根置放於該中點,另一隻掌根置於貼胸骨掌根的上方並緊靠之。雙手十指交叉,指尖微微翹起。腕部彎曲約成直角,肘關節打直。施救者上半身在被救者的正上方位置。(如圖4)

●開始壓:施救者上半身上下移動,施救者的重量經由手臂傳導到被救者的胸部而呈現下壓與回彈的情況。按壓與回彈的時間應該相同,呈現節律性移動。

「用力壓,快速壓(push hard ,push fast)」是強調的重點,按壓深度必須超過5公分,速率快於每分鐘100次。每次胸外按壓完成後,必須讓病患胸部完全回彈後,再進行下一次的按壓。

CPR是救人的重要技巧,希望此種簡易的新式CPR方式能夠吸引更多民眾參與訓練。在緊急的時刻,及時利用此項技術而救人一命。

【2011.02.20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衛生署日前公告最新版「民眾版心肺復甦術(CPR)參考指引」,步驟出現重大改變。第一步驟改為胸部按壓,若施救者不做人工呼吸,就持續按壓,直到救護人員接手。


另外,新版指引也更強調傻瓜電擊器(即AED,自動體外電擊去顫器)的重要性。若有傻瓜電擊器,設法先取得,進行去顫。

美國心臟學會去年十月公布最新版心肺復甦術指南,衛生署蒐集相關資料後討論,訂出了國內最新版民眾版CPR步驟。

不同於民眾過去所熟悉的A—B—C步驟,即暢通呼吸道(Airway)、檢查呼吸(Breaths),以及胸部按壓(Compressions),新版改為C—A—B,先進行胸部按壓,再打開呼吸道、確認呼吸。至於30比2的按壓吹氣比,維持不變。

除了步驟改變,另一重大修正就是,若施救者不操作口對口人工呼吸,就繼續按壓胸部,直到醫療救護人員接手。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蔡維謀說,過去幾年推廣,民眾對CPR雖有起碼概念,不過,碰到突發狀況必須「上陣」,就算專家以電話指導,不少人還是慌張到不知如何是好。

蔡維謀說,民眾不熟悉如何打開呼吸道、檢查呼吸,反而浪費時間,只做胸部按壓,比較容易執行;不少人還忌諱,口對口人工呼吸可能傳染疾病,影響做CPR意願,往往只打一一九叫救護車。大部分突發性心臟停止患者送到醫院急診室前,根本沒接受過CPR。

在胸部按壓方式上,新版不只強調按壓速度要夠快,每分鐘至少一百至一百廿次,還要夠深,不要中斷。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資深醫師張國頌說,新版按壓深度更深,以成人為例,至少要有五公分,確保壓胸品質,心臟才有收縮功能。

蔡維謀說,很多CPR無效,都是因為中斷,快速壓胸可以幫助血液裡的氧氣送到腦部,否則一旦腦部缺氧,就算救活,也會留下後遺症。

至於傻瓜電擊器,舊版指引不建議一歲以下嬰兒使用,新版也已修正,如果無法執行手動電擊,或沒有小兒用的電擊貼片,就用一般傻瓜電擊器。蔡維謀說,傻瓜電 擊器「很聰明」,會自動判讀是否需電擊,一般而言,小孩停止呼吸,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呼吸道問題,鮮少是心臟所致,這時候,傻瓜電擊器就不會執行電擊。

--------------------------------------------------------------------------------

新版心肺復甦術(CPR)操作步驟之說明


2006年美國心臟協會(AHA)

新版心肺復甦術(CPR)操作步驟之說明

一、前言: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對於醫學的知識亦不斷改進提昇,大家應該還記得西元2000年時,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依據研究結果頒訂了新版的心肺復甦術(CPR)操作步驟,其中最大的修正部分為壓胸與吹氣的比率從以往的51修正為152(除非病患已接受插管),以及壓胸的速率從每分鐘80次提昇至每分鐘100次,當時的改變對大家造成不小的震撼,經過4年多的執行與研究,美國心臟協會(AHA) 20051213 於其發行之循環 (Circulation)”期刊中刊載了一篇「2005年美國心臟協會對心肺復甦術與心臟血管緊急照護之指導方針」,其內容主要敘述2006年新版心肺復甦術操作步驟之重大改變以及其之原因。由於我國不管在心肺復甦術(CPR)、基本救命術(BLS)以及高級救命術(ALS)等技術都參照美國心臟協會(AHA)所定的內容執行,為讓國內所有緊急救護教官與助教甚至所有急救者瞭解2006年版本之心肺復甦術(CPR)操作步驟,本文先針對民眾版之重要內容摘譯與大家分享。

二、重點內容摘要:

12月份循環 (Circulation)”期刊中與新版心肺復甦術(CPR)有關部分為下列三項:

1)對所有急救者( 包括 醫師、護士、救護技術員、非專業急救人員[Lay Rescuer]者)都產生影響的重大改變。

2)非專業急救人員心肺復甦術(CPR)操作步驟的改變。

3)專業醫護人員、救護技術員之基本救命術與高級救命術內容。

主要改變內容:

1. 簡化急救訓練與提昇效能的挑戰:

在美國每年大約有330萬人死於心臟血管疾病(包括到院前以及在醫院急診室內),很多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的病患在剛開始發作之初其心律都是呈現心室纖維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的狀況,而針對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心室纖維顫動最主要的處置為儘早實施心肺復甦術(CPR)以及電擊,而民眾所執行的高品質心肺復甦術(CPR)亦可以讓病患的存活率加倍,甚至增加到3之多,但很不幸的,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病患曾接受過民眾所執行的心肺復甦術(CPR),其中更少的病患接受過高品質的心肺復甦術(CPR),因此2005年美國心臟協會所訂的所有改變其目的都是為了藉由增加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病患接受早期高品質心肺復甦術(CPR)的人數,進而提昇其存活率。目前全美以及加拿大有關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病患到院前存活率平均只有6.4,有些地區的志工急救隊由於能對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病患早期施以心肺復甦術(CPR)以及使用體外自動電擊器(AED),因而呈現出很高的存活率,因此非專業急救人員搭配使用體外自動電擊器(AED)的出勤模式可以當作其它地區學習的模範。除此之外,另一項由警察人員在機場與賭城配備使用體外自動電擊器(AED)的結果報告顯示出,其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病患的存活率高達49-74,以上案例都說明了規劃一個有效的反應模式與適當的人員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2. 2006年修正版心肺復甦術(CPR)的5大改變如下(針對醫師、護士、救護技術員、非專業人員等的大方向):

1)強調施以有效的胸外按摩。

A. 施救者於實施胸外按摩時,必須快速向下用力,且每分鐘速率至少100次,以達到其功效。【歌曲節拍參考 Stayin’ Alive

B. 每次按壓之後必須讓胸廓完全回復到原來的位置(高度),胸部按壓與回復的時間應該一致。

C. 實施胸外按摩時應盡量避免中斷,因為每一次的中斷都會導致血流的停止。

改變的原因

當病患處於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時 會導致血流的停止,而藉由胸部按壓的動作可以產生少量的血流到身體的重要器官,例如:腦部與心臟,而胸部按壓的動作越正確就可以產生更多的血流,一旦胸部 按壓的動作太慢或太淺便無法達到目的,且胸部按壓的動作如果中斷其血流便會馬上停止,直到胸部按壓的動作再度開始。執行胸部按壓時的前幾次按壓效果並不如 按壓一段時間之後的效果,因此在心肺復甦術(CPR)實施期間胸部按壓中斷越多次者,病患的存活率便會越低。根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由專業醫護人員所執行的心肺復甦術(CPR)當中,其中有一半的胸部按壓太淺且中斷太頻繁,因此美國心臟協會(AHA)提醒施救者胸部按壓動作速率必須足夠且深度夠深,另外也要避免中斷。

2)一人施救者對所有病患的壓胸與吹氣比例皆為單一固定的(新生兒除外)。

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單人施救者對所有病患(從嬰兒到成人,新生兒除外)的胸部按壓與吹氣比例皆為單一固定的(即302),適用者包括專業與非專業醫護人員。

改變的原因

科學專家希望能藉由簡化心肺復甦術(CPR)的操作步驟,以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並執行更好的心肺復甦術(CPR),而且可以執行較長的胸部按壓循環而不會被中斷,進而增加身體內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在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的心室纖維顫動(VF)發生的第一分鐘,吹氣或許不像胸部按壓那麼重要,不過對於缺氧所引起的心肺功能停止以及任何問題引起心肺功能停止的第1分鐘之後,吹氣便很重要了,因此專家結論結合胸部按壓與吹氣的動作對於任何病患都會產生最佳的結果。

3每一次吹氣為1,並應有明顯的胸部起伏。

每一次吹氣應為1秒,適用者包括專業與非專業醫護人員,且應有明顯的胸部起伏,施救者應避免給予太多次吹氣或每次吹氣時間太長或太用力。

改變的原因

在心肺復甦術(CPR)實施過程中,血液回流到肺部的量遠比正常時來的少,因此病患需要通氣的次數比正常時少。心肺復甦術(CPR)過程所執行的人工吹氣會增加胸部的壓力,導致心臟血液回充的量減少,進而造成由胸部按壓所產生的心輸出量減少,因此,過度的吹氣是不需要的,且有可能對病患造成傷害。

4)每一次電擊之後緊接著實施心肺復甦術(CPR),應對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心室纖維顫動病患實施電擊,並每2分鐘檢查一次心律。

在每一次電擊之後緊接著實施心肺復甦術(CPR)且從胸部按壓開始,施救者應該2分鐘(約5個循環)檢查一次心律

改變的原因

l 目前市面上的體外自動電擊器(AED)在每次電擊後執行的心律分析動作都會造成電擊後第一次胸部按壓的延遲(依據統計長達有37秒甚至更久),而胸部按壓的中斷可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l 目前市面上的電擊器有85%的機會可以在第一次電擊後成功去除心室纖維顫動(VF)的現象,但如果不成功時,接下來實施心肺復甦術(CPR)要比再一次的電擊更為重要。

l 即使電擊後成功去除心室纖維顫動(VF)的現象,心臟也需要幾分鐘的時間恢復其正常的心律以及心輸出量,而在這短暫時間內實施心肺復甦術(CPR)可以傳送氧氣與能量的來源到心臟,因而讓心臟能有效的循環血液,而且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電擊後立即實施心肺復甦術(CPR)會讓心律回到心室纖維顫動(VF)的現象。

5)建議使用體外自動電擊器(AED)於1-8歲(以及以上)的孩童。

對於目擊的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的孩童病患,須儘速使用體外自動電擊器(AED),但如果是非目擊的突發性心肺功能停止(SCA)的孩童病患,則先行實施5個循環(約2分鐘)的心肺復甦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